新疆地服:90后職場菜鳥變形記
向“思想導師”頒發聘書
2015年8月13日,13名新入職大學生走進南航新疆分公司地服部,偌大的候機樓將成為他們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舞臺。13名新員工分為4組分別在值機、服務、中轉、高端開始了由學生的職業人的“變形記”,究竟變形如何。9月16日,地服部團委組織開展了“導師帶徒”啟動儀式暨新員工座談會,探訪這一個月的轉變成果。
規矩讓我們“不受傷”
新員工王璨和同組的杜曉瑋所輪崗的第一個科室是值機室,崗位就是老地服人眼中的“菜鳥集中營”——導乘。“原來以為這是個特別簡單的活,旅客問啥回答啥就行了,還能有啥難度”,這是王璨和小伙伴們對導乘崗位的“假想”。可一上崗,先別說那些像摩爾斯密碼一樣的航班號、三字代碼,僅僅是記住候機樓所有布局,同時,始終保持微笑的回答旅客反反復復、無休止的提問就讓他們有些應接不暇,而各類托運行李、手提行李尺寸、鋰電池申報等等的規矩,更是讓她們頭暈眼花。“雖然有海量的業務知識要學習,可導師每天問我最多的不是記住了么?而是你吃飯了沒?站的累不累?有啥困難就給我說。”
“要做個守規矩的員工,規矩其實是在保護我們,讓我們少犯錯,少受傷”。王璨這么總結這一個月的收獲。”
服務感動自己
相比較王璨,新員工魏昱婷的工作內容似乎更為充滿未知性,她主要是在中轉休息區為旅客服務,包括引導旅客進入休息區休息、提醒旅客按時乘機、及時補充休息區各類飲品等等。而就在這僅220平米的休息區,魏昱婷還是遇到了許多突發情況。
新員工發言
她講述了一個服務中遇到的小事:一對爺爺奶奶帶著3歲的小孫子去上海,轉機時間不到3小時,就在中轉休息區休息。一看就是第一次乘坐飛機,魏昱婷就叮囑老人,一定不要出休息區,等登機的時候,好提醒他們。恰巧是午飯時間,休息區里旅客特別多,她忙著組織旅客就餐,等她忙完,發現老爺爺不見了。一問,果然爺爺不僅出了休息區,還出了隔離區,已經“溜達”到候機樓外面去了。原來,老爺爺的大孫子趕過來看爺爺了,老人家在外面等著孫子呢。“怎么辦,怎么辦?”魏昱婷的師傅是經驗老道的班組長馮茹,她看出了魏昱婷的緊張,“試著聯系一下老人的孫子,你想想接下來該怎么處理”。師傅的一句話就戳中了問題的關鍵點。一下子,難題迎刃而解。找到了老人大孫子的電話,聯系好了時間,兩人約好在安檢口完成老爺爺的“交接”。
“看著他們老少三人登機的背影,心里滿滿的感動,被自己感動,也被南航所倡導的服務感動。”
“細心、細心、再細心,每個交接單、證明,簽字的時候都要謹慎、謹慎、再謹慎”馬超說“重要的事情講三遍”,是他在服務室最真的感受,“服務,不是我一個人的行為,是南航的品牌”新員工趙晨晨這么說。
一個小時的座談,新員工們或講故事、或談體會,分享了一個月來“變形”路上的辛酸苦辣,講述了導師引導他們一步步踏上正規的歷程。
活動的最后,南航新疆分公司副總經理甘擁軍鼓勵新員工:“趕上了好時候,服務需要技巧,更需要熱情,要堅持自己的選擇,成為南航真正需要的人才。”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