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企鏖戰升級 巨頭之爭蠶食中國市場
在中美航權的“天空開放”協議簽署了整整10年之后,中美航線再次迎來了一次競爭升級。看到了中國日益增長的美國出境人數,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加入到這一戰局之中。
自從夏威夷航空4月份開航北京航線后,5月份美聯航向美國交通運輸部申請開通上海-關島的直航航線,隨后6月份美國航空又高調啟動了上海-達拉斯的直航。《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美國動力航空公司也希望在明年申請北京-關島的航線。
中美航權開放之初市場的格局并不對等,美方強勢盈利,中方虧損連連。但是隨著我國航企的管理及運營經驗增加,美國一些熱門航線變成了航空公司的“黃金線”。近兩年來隨著國內航空公司遠程機隊的陸續到位,再加上“八項規定”對于國內高端客源的沖擊,我國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把目光投向了美國市場。
鏖戰升級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么美國航企愛中國?
幾乎所有的美方航空公司高管都會告訴記者,中國是全球最具潛力的航空市場。據悉,美方一度在中美航線上賺得盆滿缽滿,乃至于“一條中美航線的含金量等于三四條美國本土航線”。
此外,航空業存在著“跑馬圈地”現象。與其他行業不同,航空公司需要對旅客進行品牌培育,再加上航線及時刻的申請需要時間,大多數航空公司需要提前布局這一市場,以期 在中美航線爆發時可以分得一杯羹。這也就是為何即使面對國航這樣的競爭對手,夏威夷航空也要堅持開通北京-夏威夷航線的原因。夏威夷航空亞洲區國際銷售業務高級總監劉貴豪 告訴記者,他們提出的航線市場培育期是2~3年。
而更多的航空公司已經在享受豐收果實。中美兩國間航空運輸市場由2003年的70萬人次擴展至2012年的268萬人次,增長了3.8倍,相比之下,雙方航空公司的運力投入則由 2003年的108班/周增至目前的443班/周,增長了3.1倍。隨著美國簽證政策的進一步放松,這一航線的市場盛況似乎可能隨時出現。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美方航空公司一再加碼中國市場。6月份美國航空增開了上海-達拉斯航線,美聯航更是大膽把觸角伸向二線城市,開通了成都-舊金山航線。
相比之下,中國的航空公司也沒有示弱。記者從東航集團了解到,隨著波音777機隊的逐漸到位,東航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重點布局美國市場。
在中美航線的市場里,已提供的座位數排名分別是美聯航、國航以及美國航空和東航。國航是我國涉足中美航線最多的航空公司,盡管一度出現虧損,但是目前國航中美航線的盈 利業績不錯,據悉其北京-洛杉磯航線客座率甚至高達90%以上。
此外,海航也是中美航線中異軍突起的力量。根據CAPA(亞太航空中心)的數據顯示,北美是海航最大的國際市場,在海航總國際客運量中所占的比例達到了27%。在6月20日海航剛剛開通了北京-波士頓航線,而在它的版圖中計劃用波音787機隊來將北美網絡拓展到10個航點。
巨頭之爭
“國際化并不是航空公司的一句口號,隨著遠程機隊的訂購和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航空公司意識到國際航線是航企網絡中必須補足的一塊,而美國則是繞不開的戰略高地。”上 述東航集團人士稱。
而記者了解到,國內航空市場的走弱則是倒逼航空公司國際化的原因之一。盡管全球航空市場整體向好,但是中國的三大航卻出現了業績集體下滑,以2013年年報為例,南方航 空利潤下降30.2%,東方航空下降了36.4%,國航則下降了32.4%。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貶值產生的匯兌損益是航空公司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此外,受高鐵沖擊和‘八項規定’對高端旅客的影響,中國國內航空市場出現了拐點。”上述東航人士分析。
與此相對,國際航線的勢頭卻在節節走高。法荷航大中國區顧瑞新(Bas Gerressen)告訴記者,法航經濟艙客座率同比2013年增長了10%,在今年1月份其商務艙的增長也超過 了10%。美國動力航空公司中國區總經理郝煥也表示,目前其前往美國關島的包機客座率達到65%,預計8月份可以達到85%,“十一”期間則達到95%。
“航空公司近年來一直在調整機隊,近三年是遠程客機的密集交付期,歐洲航線的競爭已經比較飽和,美國航線將是各家航空公司投入重兵的市場。”上述東航人士稱。
然而美國市場的大門并非可以輕易撬開。“美國航線上中方的實力一直薄弱,美大陸航空在開通中國航線一年后就宣布取得盈利,而國航這條路則走了近10年。”一位在航空業 浸淫多年的分析人士曾經告訴記者,中方航空公司有兩大軟肋,一是品牌及網絡能力不足,導致東西線配比不平衡,飛機上近90%是中國旅客乘坐,從美國返回時當地客源不足;二 是硬件及服務沒有競爭力,難以吸收商旅客源,兩艙銷售平平。
隨著一批新飛機的加盟,航空公司又看到了曙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國航的777-300ER機型投入后促進了兩艙的客座率,這讓中方與美國在硬件上縮小了差距。
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航空市場的競爭遠非機型選擇那么簡單。“中歐市場較為成熟,從它的發展路徑來看,未來中美航線也會改變樞紐對樞紐的運輸模式,改為向雙方的二三線 城市滲透。”上述分析人士稱,未來中美市場的競爭將是網絡之間的競爭,從這一點來看利用彼此的網絡來“競合”比“競爭”更為重要。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