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土溝機場校飛工作順利完成27日迎來第一架飛機
12月27日14時30分,隨著飛行校驗中心獎狀560型飛機平穩降落在花土溝機場,標志著我省第五座民用機場——花土溝機場已基本具備通航條件。此次校驗飛行通過對花土溝機場通信導航系統、助航燈光系統、機場標志系統以及飛行程序的飛行校驗,各類設施設備運行正常,校飛結果符合民航局相關技術標準。
為確保校飛工作順利完成,花土溝機場運行保障制定校飛保障方案,導航技術人員對校飛中使用的儀器儀表進行全面檢查,多次針對校飛課目組織模擬桌面調試演練。對校飛期間飛行計劃、航班動態、天氣情況與空管等相關保障部門積極溝通,及時發布航行通告。經過各方的通力配合和充分準備,12月27日下午,校驗飛機平穩落地,校驗結果花土溝機場導航設備參數均符合運行標準,校飛工作圓滿完成。校飛完成后,花土溝機場投運準備將進入試飛階段,根據投運工作計劃,青海機場公司將提前準備,加快進度,抓緊完成后續飛行程序修訂及模擬驗證飛行、竣工驗收、行業驗收等工作,確保2015年3月完成試飛,6月正式通航。
根據青海省“十二五”規劃的總體安排,隨著德令哈機場、花土溝機場完成建設,青海機場有限公司將著手建設果洛、祁連、黃南、青海湖等支線機場的建設任務,完成西寧、格爾木機場的二期改擴建,形成“一主八輔”的青海民用機場格局。花土溝機場建成后,將對加快當地資源的開發以及當地投資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青海境內油田航空網絡實現全覆蓋。
花土溝機場的兩個“不一般”
在昆侖山腳下的尕斯庫勒湖畔,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建筑物,這是即將交付使用的花土溝機場,機場的建設充分體現當地石油資源。航站樓的風格是以開采原油的磕頭機為造型,建筑外觀的主色調是以象征天然氣和石油的黃色和紅色為主,這種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與花土溝原油開采基地景象融為一體。
攻克施工“水土不服”難題
花土溝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6.1毫米,是極度缺水的一個地方。在花土溝機場建設過程中首先遇到了施工用水的問題。“花土溝機場供水管線每日最大供水量僅為800立方米,遠遠滿足不了土方施工每日2000立方米的用水量。而機場附近的尕斯庫勒湖是咸水湖,湖水究竟能不能用于洗沙還不敢確定,最后在油田廢棄的深水井里找到水源。”青海機場公司建設指揮部花土溝機場建設分部指揮部指揮長魏成存說,他們分別對廢棄深水井的水和花土溝鎮城鎮生活污水取樣檢測,均符合用水標準,最終確定尕斯庫勒湖水噴灑道路,污水沉淀后用于土面區回填碾壓用水,而深水井里的水用于洗沙,保證了機場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問題解決了,接著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魏成存說,花土溝機場屬鹽漬土地區,土地的含鹽量高,而含鹽量高的土地容易翻漿,這對今后飛機的安全運行造成影響,這種難題在省內已建成的幾個機場是沒有遇到過的。在借鑒臨近的庫爾勒機場、敦煌機場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土質情況,以及經過專家反復論證后,最后設置隔斷層對鹽漬地隔鹽處理,最終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同樣,由于機場土地含鹽量的緣故,用于施工的沙石料是從70公里遠的地方運過來的。
太陽能“唱主角”
花土溝缺水資源,但不缺光資源。在花土溝機場的建設中,建設方將高原豐富的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做到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走進花土溝機場,公路兩旁節能型太陽能路燈隨處可見。在路燈頂端都安裝著一副光伏電池板,這些電池板白天吸收、儲存太陽能,夜間發光。隨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花土溝日照時間長,利用當地日照時間長的特點,機場航站區的路燈采用節能型太陽能路燈采樣,職工生活熱水也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極大節約了運行成本。
除了利用太陽能資源,在花土溝機場,有關環保、節能的設備隨處可見。“考慮到環保,機場冬季供暖全部采用燃氣鍋爐,減少使用燃煤鍋爐對周圍環境的污染。”魏成存說。
相比省內的其他機場的航站樓,花土溝機場航站樓幕墻不是以玻璃幕墻為主,這也是充分考慮到當地紫外線強的緣故。在極少的玻璃幕墻的使用上,采用了鍍膜低輻射玻璃,充分體現了乘客為上的理念。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