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盟北京市委建議以新機場為契機建“地下城”
如今,北京地面空間擁擠,許多歷史城區、文化街區需要保護,可利用的地面資源越來越少,地下空間已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臺盟北京市委在《加快北京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與利用》這一提案中,建議北京成立地下空間管理委員會,全局統籌,并以新機場為契機,嘗試建設“地下城市”。
臺盟北京市委委員楊旭介紹,近幾年,北京地下空間建設速度較快,以每年建成面積300萬平方米的速度增長,但功能單一,大多為停車場、人防工程、管線及地鐵等,且利用率低、布局分散,而綜合性、復合型的地下空間如中關村西區地下環廊、昌平未來科技城、通州北環環隧以及CBD核心區地下等工程,數量較少。
“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方面,存在法規依據缺失、協同機制不暢、規劃相對滯后等制約因素。”楊旭舉例說,中關村西區地下環廊,在設計之初就遇到規范缺失,建成之后又一度出現找不到對口部門接管的難題,先天不足使得其難以健康發展。
楊旭建議,以新機場建設為契機,在大興區嘗試建設“地下城市”。在規劃、管理、開發運營等方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試。結合智慧大興建設,綜合摸底,科學規劃,政企協調,調動社會資本合作,多方參與監管,采取分批、分層開發模式,鼓勵成規模、網絡化、綜合性建設。“甚至可以嘗試建設大深度、多層次的‘地下城市’,以及地鐵與周邊一體化規劃建設等方案。”楊旭說,還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地區在地下空間開發建設中,注重與管線、地鐵、高架、地面環境整合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的經驗,推動北京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全面有序的發展。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