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天空足夠大 能容納多家航空制造商
“空中客車與中國航空工業的合作,現在變得稍微復雜了一點。原來是客戶和合作伙伴的關系,現在隨著中國商飛的出現,空中客車在中國增加了一個競爭對手。但是我們歡迎競爭,世界的天空足夠大,能夠容納兩家以上的航空制造商。”
空中客車公司(Airbus S.A.S.)中國公司總裁陳菊明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看待空中客車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簡稱“中航工業”)的關系。陳菊明今年1月1日起就任空中客車中國公司總裁,這也是空中客車公司首位來自中國的總裁。業界普遍認為,這是空中客車公司進一步本土化的重要象征。
陳菊明是最早加入空中客車中國公司的員工之一,見證了空中客車公司在中國業務的成功發展,特別是中國空客機隊的穩步增長。截至2012年底,空客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上升到49%。中國市場目前共運營著740多架空中客車A320單通道系列飛機,以及107架空中客車A330寬體系列飛機。
“空中客車在華業務已越來越本土化,我就任總裁職位僅僅是本土化的象征性體現。我將會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陳菊明說。
陳菊明告訴記者,空中客車A350項目是空客與中國在航空業合作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中方參與的份額超過5%。而天津的空中客車A320總裝線則是雙方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項目,他透露,在2016年以后的天津總裝線二期合作計劃中,生產空中客車A320neo飛機將是計劃的重要因素之一(空中客車A320neo是空中客車A320飛機的產品選裝升級,主要特點是選裝新型發動機及裝配鯊鰭小翼)。而除了工業合作外,空中客車還將在飛行員培訓及空管等領域與中方展開進一步的合作。
業界對天津總裝線已沒有質疑
陳菊明說,空中客車A320系列飛機天津總裝線是空中客車公司在全球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在天津總裝線項目發起之初,對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建立一個總裝線,業界曾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但七八年以前的懷疑論和質疑聲今天都成了故事。今天不僅客戶不再有任何猶豫,而且天津總裝的飛機也開始交付給中國以外的用戶。”陳菊明告訴記者。
2012年12月,天津總裝線總裝的一架空中客車A320飛機交付客戶工銀租賃公司,該飛機由工銀租賃公司租賃給總部設在馬來西亞亞洲航空公司(AirAsia)運營。由此,亞航成為第一家運營天津總裝空中客車A320飛機的非中國航空公司。
“這說明客戶已經完全接受了天津總裝的A320飛機。從各種指標參數來看,包括飛機投入運營以后航空公司的使用反饋意見等,充分印證了在天津組裝的飛機質量完全與歐洲生產的A320質量等同。”陳菊明說。
天津總裝線項目一期工作計劃將于2016年一季度末截止。去年8月,空中客車公司與由天津保稅區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組成的中方聯合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空中客車A320系列飛機天津總裝線二期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已達成原則性共識。
陳菊明表示,在天津生產空中客車A320neo,將是二期項目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天津總裝線項目已經成了中歐之間具有戰略意義的、雙贏互惠的合作典范。
中國航空市場很大,要尋找共贏點
談及空中客車未來在華發展戰略,陳菊明說,應該考慮到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說,空中客車在華的合作,從簡單的轉包生產再到大部件的生產,從西飛的機翼,最終到飛機的總裝和交付,覆蓋面很廣、層次也很深。
“我們在中國還有工程研發中心。未來A350項目5%在中國,其中很多復合材料工作轉包給哈飛。這些項目的實施也充分印證了我們對中國的市場是站在一種戰略的高度來看待的。”
陳菊明強調,空中客車與中國航空制造業的合作正呈現著多元化、多層次、立體化的特點。
“與中國航空工業的合作,現在變得稍微復雜了一點,原來雙方是客戶和合作伙伴的關系,中國商飛的出現,使得空中客車在中國增加了一個競爭對手。但是我們歡迎競爭,世界的天空足夠大,能夠容納兩家以上的制造商。”陳菊明說,空中客車的戰略對策是把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更持久。如果整天考慮的是把競爭局限在兩家,發展不會長久。”
目前,無論是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的預測,還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以及空中客車的預測,都認為中國將在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航空市場。但是,如果按人均乘機出行次數來看,中國目前排名全球第60位左右,屬于比較低的水平。“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未來航空市場發展的潛力。從空中客車A319到空中客車A380,空客能夠提供滿足客戶各種不同需求的系列產品,對未來我們保持著非常樂觀的預期。”陳菊明表示。
陳菊明說,航空業的崛起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志之一,20年來,中國航空業的發展給空客在這個市場上的發展提供了絕佳機會。空客非常珍惜未來中國航空業進一步發展所帶給空客的新機遇,“面對未來,我們要采取積極的建設性的姿態,尋找合作中的共贏點,以便能產生共鳴。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潛力還很大,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借乘十八大東風 加快民航強國建設
- 下一篇:抓住時代特點 研討航空情報服務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