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政策將加速上海機場綜合航空城發展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上海自貿區是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性試驗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建設上海自貿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自貿區將對貿易、運輸、物流、金融、地產、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激活相關配套行業,直接促進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并提速綜合航空城發展,自貿區最終將形成上海乃至全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自貿區肩負中國經濟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大使命,對上海及上海空港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金融的國際化:其目的就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預期在自貿區內,投資和貿易相關的資金可以自由兌換,利率、匯率都是市場決定,積極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鼓勵建立綜合交易平臺,全面放開產品創新,變革企業外債管理方式,力圖實現外匯資金集中運營,以建立跨國企業的全球資金管理中心。
投資的自由化: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非禁即入,除了負面清單規定不能做的,其他都可以做。特別針對的是服務業: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社會服務、文化服務,六大領域全部開放。自貿區內投資會大部分實行備案制,取消外資持股比例或經營范圍等諸多限制。眾多現代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性行業,都將對內外資實施公平的準入標準,吸引國內民營資本和海外直接投資。
貿易的自由化:沒有海關監管、查禁、關稅干預下的貨物自由進口、制造和再出口,將使貿易更加自由和便利。一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另一個就是構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更重要的是,推進與自由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配套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以及航運金融交易平臺,允許境內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和航運遠期交易。
行政的精簡化:自貿區將實施“一線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可以預見,未來在自貿區內,建立集中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透明度,并進行地方立法試驗和履行投資者權益保護功能,這是實踐“小政府”的全新執政理念,也是理清市場和政府最優邊界的最新嘗試。
二、自貿區有利于推動機場的客貨吞吐量提升,促進上海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建設。
自貿區內將有望成為貿易和購物零關稅的自由港,疊加過境免簽政策(國務院批復自2013年1月1日起,經浦東和虹橋國際機場中轉第三國的45個國家外籍旅客將享受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上海對于國內和國際中轉旅客的吸引力將得到極大加強,給機場帶來更多的國內國際航空流量,從而有利于上海機場打造航空客運的國際樞紐。同時,自貿區對于客流的集聚效應、尤其是中轉旅客的增加,將有望給機場的非航業務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自貿區打破貿易屏障后,零關稅的實施、通關制度和手續的簡化,將極大促進各類型貿易活動。金融領域的開放將促成自貿區自由的商業環境,增強對國內外企業經營投資的吸引力。自貿區對于物流的集聚效應尤其顯著,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貿易和倉儲物流企業聚集。伴隨我國的產業升級,免稅和自由港將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業,從而帶來更多的航空貨源,有利于進一步鞏固浦東機場的航空貨運樞紐港的地位。輻射范圍更將跨越園區,惠及整個長三角區域,使上海真正成為東北亞貿易和物流樞紐的平臺。
可以預期,上海機場有望提前達到或超越上海市《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二五”規劃》中民航發展目標:到201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550萬噸,位居世界機場前列的目標。
三、自貿區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效應,加速浦東機場綜合航空城的發展。
2009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標志著上海浦東空港躍升至以空港為核心的航空城開發階段。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將進一步加速浦東機場綜合航空城的發展。
按照國際經驗,航空城的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本的機場業務,配套有一些航空維修服務、航空公司基地等;第二階段延伸至零售、廣告、餐飲業、物流、出口加工;第三階段是航空城的城市化進程,即拓展大型購物中心、商務區、酒店圈、會展區、商業住宅區等綜合功能,成長為成熟城市功能區。成熟的機場發展到更高級的商業模式階段,即集航空、商業、餐飲、租賃、地產等各種業務于一身的航空城模式。
自貿區建設對機場未來客、貨吞吐量增長顯而易見,因為相關貿易政策的開放和便利(如貿易、稅收、購物相關等)有望使客貨運輸量加速提升。伴隨著浦東機場接納旅客數不斷增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進入空港時代,浦東機場所在的空港區域將打造為上海的新經濟引擎,將形成集聚高科技、電子商務、全球貿易等產業的新城市形態“空港都市”。
自貿區促進國際航空樞紐的建設進而帶動機場周邊臨空經濟發展,機場的磁吸效應促進臨空偏好型企業在機場周邊的聚集,使得臨空經濟的高度外向性、高端性和網絡創新性三大特性在上海機場周邊得以巨大釋放。自貿區將促進全球航空資源在上海的聚集,運輸中轉中心、制造中心、維修中心、租賃中心、培訓中心等代表性的航空資源集聚區域逐步落地形成。自貿區所聚焦的產業遠遠突破傳統的貿易和加工產業的范疇,更將衍生到金融、投資等領域。自貿區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形成一個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流的聚集地,一系列配套行業也將受益。
借助未來幾年浦東機場國際樞紐地位的建立和臨空經濟區產業升級,疊加未來迪斯尼帶來的巨大客流以及自貿區創新性的金融、投資、貿易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產業人口和消費在園區聚集,浦東機場將有望成為集航空、商業、餐飲、娛樂、租賃和地產為一體的綜合航空城,成為上海自貿區自成一體的有機生態體。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發展臨空經濟與機場凈空保護應實現互利共贏
- 下一篇:實現“機場夢”的邏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