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魁:42年安全飛行2.5萬小時
2019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
穿戴好反光衣后,南航貴州公司機長教員宋玉魁拿著手電開始對飛機進行起飛前的繞機檢查。從機頭到尾翼,從油箱蓋到剎車片……步入熟悉的座艙,雙手熟練地在各種儀器、表盤上游走,確保數據處于正常范圍。“千萬不能疏忽大意了。”宋玉魁說。
“42年,15300多個安全飛行的日夜,超過2.5萬小時的飛行時間,這個飛行時間在我們同齡的機長中并多不,飛了一輩子,即將完成屬于我的飛行‘長征’。”宋玉魁說。
宋玉魁,1959年出生,1976年就讀于貴州省遵義市第十一中學的他,趕上了全國選拔飛行員。當時,遵義市僅6人入選,他是其中之一。“當年我們是以開‘戰斗機’的飛行員標準,被招入空軍學院的。不僅對視力、身體素質要求更為嚴格,競爭也十分激烈,真可謂‘萬里挑一’,所以那時無論是學校、老師、家人還是自己,都感到非常高興和幸運。”宋玉魁回憶說。
“以前必須經過滑翔運動學校、空軍預備學習、航空學校的學習,才能成為正式的飛行員。”1978年,技術過硬的宋玉魁,成為滑翔機教員;1980年,宋玉魁成為運-5機長教員。
宋玉魁于1981年在貴州省航空運動學校飛行運5飛機訓練跳傘,圖左為跳傘教練,右宋玉魁。
1979年,宋玉魁成為滑翔教員,正在為飛行學院講解飛行要點。右為宋玉魁。
和貴州航空“同飛共情”
貴州,地處西南一隅,交通一直受地理位置限制,直到1989年貴州才擁有第一家民航公司。
1991年11月12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貴州公司前身——貴州省航空公司正式開航運營,當天,公司運-7 B3449號客機執行首航航班G4301/2,當飛機輪胎離開貴陽磊莊機場跑道的那一刻,宣告著貴州的航空夢,起飛了。
懷著對故土的熱愛與致力投身于民航事業的信念,1993年,宋玉魁加入貴州公司,成為一名職業飛行員。“從爽爽的貴陽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短短380公里的航程,我們卻‘飛’了好多年。”
當時,貴航只有兩架運-7客機,能夠執行單飛的機長也屈指可數。宋玉魁到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當“學生”,立即學習運-7飛機的駕駛操作。“受機型限制,在和南航重組前——也就是1998年之前的運-7客機是不能飛北京、廣州的,只能飛昆明、長沙、溫州等支線,且我們的飛機永遠都只能停靠在機場的最邊上。”宋玉魁回憶。
1998年,貴州省政府和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對貴航進行聯合重組,貴州公司首次引入波音737-300,航線開始增多,北京、廣州等成為主要的飛行生命線。
2000年,在南航整體規劃部署下,貴州公司又首次開通了曼谷、普吉、達卡、東京、大阪等國際航線,宋玉魁和同事們第一次駕駛著公司飛機飛出了國界。
“記得是2016年4月底,那時我們剛開通貴陽直飛首爾航線沒幾天。降落當地機場后,檢查飛機時有個地勤用生硬的中文和我說,一看到這朵‘紅花(指木棉花)’,就知道‘茶飲那(指中國)’飛機來了。當時一瞬間覺得非常驕傲,檢查飛機過程中也一直在笑。”祖國日益強大與富強所帶來的自豪感,讓宋玉魁至今說起仍心潮澎湃。
“現在引進的(波音)飛機設計很好,抗(釋)顛簸能力強,搭載了兩臺渦輪風扇式發動機,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數,不會把飛機抖散架。而且如果一臺發動機故障,另外一臺也能提供足夠的推力保證飛機正常起降,而且一旦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機組會采取措施并聯系最近的機場備降,保證乘客的安全。”宋玉魁打趣并坦言,自從開上波音客機以來,還沒有遇到過“驚心動魄”的時刻。
語氣里的云淡風輕,是智慧的沉淀,也是在歲月變更和祖國民航事業不斷發展中累積的經歷與成長。
42年日夜堅守“安全”底線
由于入職門檻高、職業較為特別,飛行員是不少人眼中的“高級職業”。宋玉魁卻看的通透:“正是因為飛行員職業要求高,我們干這行的就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要對乘客負責。”
自1977年投身飛行事業后,宋玉魁先后駕駛過滑翔機、初教機、運-5運輸機、運-7運輸機、波音737-300、737-500、737-700、737-800共8種機型,年平均飛行時間高達950小時,期間未發生過一起安全差錯事件。他帶過的學員們,常開玩笑說,宋玉魁是一個以“開戰斗機的技術來開客機”的機長教員。
雖然有著開“戰斗機”的飛行技術,但宋玉魁從不拿旅客的生命安全去“戰斗”:“舉個簡單例子,我們經常遇到返航、備降、飛機故障等突發情況,但不能因為急著‘趕時間’,就違反飛行規定和手冊要求強行落地或違規操作。作為機長,保證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最重要的,任何情況,都不能鋌而走險。”宋玉魁說,沒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談。
“可能是‘點子’高吧,飛了幾十年,我從沒遇到過特別緊急或危險的狀況,包括前幾年備降率很高的貴陽至烏魯木齊航線,我沒有一次遇到過突發情況。但是‘點子高’并不等于遇不到其他事兒——比如航班延誤4個小時以上或飛機上旅客突發心臟病,那時就就需要以飛機和旅客的安全為第一宗旨,然后全力按規定進行處理。我希望將這種‘平穩’繼續保持下去,直到自己‘飛’不動的那一天。”憑借著多年如一日銘刻入心的安全意識與“平穩操作”,宋玉魁于2008年榮獲了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頒發的飛行銅質獎章,2009年至2011年先后獲得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嚴格沉著的好“師傅”
從執飛運-7、運-12等小型客機起步,到逐步執飛21架波音737-800飛機,從沒有航線到通航線路40余條,這些數字是貴州航空事業發展的歷史,更是貴航歷代飛行員互相傳、幫、帶與共同成長飛翔的奮斗歲月。
“現在帶飛行員的壓力小多了,我帶飛運-7那會兒,由于飛機無法自動駕駛,副駕駛和機長都各忙各的,不好協作,一趟飛下來非常辛苦。”談起教員工作,宋玉魁說:“從機長到教員,是一次重要的角色轉換,不僅自己要掌握扎實的技術,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將技術傳授給自己的學員”。
宋玉魁“微信”的名字叫“老鬼”,在貴陽方言里,“老鬼”也被用于形容經驗豐富、老練精明的人,而宋玉魁正是學員心中的“老鬼”。
在帶飛行員時,宋玉魁主張因材施教和推陳出新,他往往會結合飛行中的實際案例,將原本枯燥艱澀的飛機操作技術問題,生動地講述并傳授給其他飛行員。多年來,宋玉魁共帶出公司40余名優秀飛行員,其中15人已晉級為機長。
“師父很細心,在飛行全程中從不疏忽任何細節,但他每次飛行都幾十年如一日。比如,貴州冬季多凝凍天氣,他更是事無巨細,從駕駛艙、機身下、發動機旁多角度仔細檢查飛機各角落結冰情況,如果看不到高處的情況,他就馬上聯系機務人員架上梯子去看。這些工作都做完,還要和副駕駛再互相檢查一遍,絕不讓自己執飛的航班出現一次‘帶冰飛行’。”宋玉魁的學員們說,師父的一雙“火眼金睛”能消融“冰雪霜”。
“其實不管是飛行‘老鬼’或是‘新手’,都要堅守‘安全高于一切’這條底線,過硬的技術是飛行安全的保障。”宋玉魁說,在教導“徒弟”的過程中要結合每個飛行員的性格特點和實際水平因人施教,既要敢對新人“放手”,也要在飛行過程中隨時“嚴控”,這樣才能帶出合格優秀的飛行員。
“感覺大家挺怕我的,我比較嚴格,皮膚又很黑,又不愛笑。”宋玉魁笑著說。
“飛行長征”見證新時代步伐
“我在‘大躍進’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長大,在改革開放中‘起飛’,在新時代里‘展翅’。”42年來,宋玉魁親歷了中國民航的發展,見證著貴州公司與南航合并重組后的高速發及跨越騰飛,他很慶幸自己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看著逐漸可以執行單飛的機 展長們,看著祖國與航空事業的蓬勃發展,那種成就感無以言表。這個時代不僅讓我實現了自己的飛行夢,更是給了我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今后,祖國越來越強盛,年輕的飛行員還有機會駕駛C919等國產大飛機翱翔天空,真羨慕他們。”
“一個飛行員能平安飛到退休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退休以后準備好好休息,把以前放在工作和飛行上的注意力都轉移回家庭。”談到退休后的計劃,宋玉魁有些感慨地說,以往總是自己在外面飛,家人在原地等著他回家,今后他將盡可能多的陪伴家人,與他們去各地走走看看,享受天倫之樂。
42年的堅守,鑄就了飛行2.5萬小時的里程碑。60歲的宋玉魁即將安全“降落”,為他的“長征”畫上圓滿句號。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北海機場:“牽手”之旅 溫暖同在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