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機場空港服務公司:大時代下小人物 平凡人顯真本色
庚子冬春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數日之內即席卷全國,陰影籠罩龍江大地,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隨即打響。
有這樣一群人,平日默默無聞,疫情當前他們無懼風險、挺身而出;有這樣一群人,平日任勞任怨,危難之際他們服務大局、勇擔重任;有這樣一群人,平日樸實無華,考驗來臨他們綻放光彩、無私奉獻。不需要緊急動員,也沒有豪言壯語,在城市交通幾近癱瘓的時候,他們上演了最美“逆行”;轉運旅客、輸送員工,平凡的崗位上,他們書寫了不平凡的業績。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們是平凡而偉大的“城市英雄”。
他們來自同一個地方——哈爾濱機場空港服務公司。
逆潮而上 45名老師傅的“疫”無反顧
哈爾濱機場空港服務公司巴士車隊現有45名駕駛員,平均年齡48歲。平日里,他們負責機場巴士1號線,以及哈爾濱機場幾千名職工的通勤工作。在旅客們的眼里,他們是普普通通的司機師傅。在員工們的眼里,他們是默默無聞的老大哥。而在他們眼中,交通是城市的血脈,自己則是血脈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大事難事看擔當,危難時刻顯本色。疫情在蔓延擴散,哈爾濱成為省內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一時人心惶惶,家家閉門不出。隨著疫情的惡化,交通管控措施在逐步升級——2月4日,哈爾濱市內9個行政區實行道路臨時交通管制,限行私家車尾號;2月13日,哈爾濱禁止所有私家車無故上路;2月19日,哈爾濱道里區、道外區、南崗區、香坊區四個主城區“封城”,所有車輛、人員不得隨意出入,機場與三個市內火車站之間實行點對點轉送。一時間,機場巴士成為了旅客的唯一選擇。但是,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機場巴士3號線、4號線、江北萬達線先后停運,機場巴士1號線保障壓力陡然增大,可每天仍有近萬名旅客需要往返于哈爾濱機場和市區之間,怎么辦?
只要有需求,班車就不能停!面對肆虐的疫情,45名老師傅,發出了這樣的誓言。不懼危險,逆潮而動,竭盡全力克服一切困難,最大限度地確保班車正常運行。防護用品緊張,他們精打細算,舍不得浪費一個口罩、一副手套;駕駛員人手不夠,他們加班加點,在保證休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加大發車頻次;車輛調度困難,他們絞盡腦汁優化運行圖,盡最大可能發揮車輛運力……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所有機場巴士和通勤車都只能按一半人數乘坐,平日里能坐50人的大巴,現在只能坐25人。同時,為了防止交叉感染,確保員工防護,通勤駕駛員不能再駕駛機場巴士,一時間,駕駛員捉襟見肘,運力要求幾乎提高了一倍,保障壓力急劇增大。“疫情前,我們每天保障28輛通勤,疫情期間就要保障42輛通勤,25個人一個都不能超,這是上級下的死命令,哪怕多出來一個人我們也必須單獨再接一趟。”車隊負責人姜躍斌說。“這些老師傅們,誰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疫情期間,家里都有各種困難,但是面對保障任務,他們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個人退縮。”
面對急劇增長的保障壓力,這些駕駛員們作出了極大的犧牲,副班時間延長,駕駛頻次也提高了。值班駕駛員每天凌晨三點鐘就要從家出發,四點鐘到崗后就要立即對車輛進行全面消毒、通風和清潔,一直忙碌到當日航班結束。由于駕駛頻次增多,他們甚至中午只有5-10分鐘的吃飯時間,有的駕駛員忙到打完飯只能在車上吃一半,剩下的飯到站了熱一熱再繼續吃。有的駕駛員只能隨身帶著小面包和紅腸,每次等待上客時趕快墊兩口。為了避免車輛空載,減少雇傭外包車輛使用,降低運營成本,疫情期間,他們每天還要盡可能發揮車輛最大運力,歇人不歇車,一個司機停下休息,另一個司機如同接過接力棒一般,立馬把起方向盤,奔馳在城市的大道上。
兩鬢斑白,不改堅韌之志;艱難困苦,不負集團重托。45名老師傅,如同45把火炬,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出著熾熱的光芒。
勇于擔當 28個日夜的默默堅守
需要時刻沖得上,關鍵時刻見真章。疫情來襲,封城封路,交通斷絕。為了不耽誤保障工作,許多空港服務人連續堅守機場二十多天,如同“守夜人”一般苦苦守望黎明。
黃永成是一名普通的行李員,家在雙城。疫情初期,雙城區就已全面封閉。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毅然放下了對家人的掛念,在單位一住就是28天。住在單位的生活,枯燥又不便,有時下班晚錯過了飯點,黃永成只能靠同事們帶給他的方便面充饑。短短一個月,他吃了兩箱方便面。
行李員這個崗位每天都要接觸上千名旅客,無論風霜雨雪,始終都在室外工作。疫情期間,黃永成要面對面地接過旅客行李,還要將每個行李仔細鎖好,再把鑰匙遞給旅客,期間就難免與旅客密切接觸。大家問他怕不怕,黃永成露出樸實的笑容:“怕!但是這活總得有人干呀!”
喬偉華是空港服務公司的一名車輛調度員。疫情爆發后,他也是住在單位一個多月,回家的次數一只手就能數的過來。“家里的孩子今年夏天要中考了,在他成長最重要的階段我也不能盡到做父親的責任,沒法回去輔導他、陪伴他,心里很愧疚。也怕他考不好著急上火,但更怕一旦染病帶著病毒傳染給家人。”提起孩子,喬偉華哽咽了,“前幾天我買了點蔬菜、營養品給孩子,到家門口都不敢進去,只能把東西放到門口,遠遠地喊了一句‘兒子,好好學習!’轉身那一刻眼淚就禁不住地掉。”
“疫情一來,我們所有民航人都不容易,我們空港服務人同樣如此。他們都是一個個最普通、最基礎的崗位,即使面臨諸多困難,他們都在咬牙克服,無論分配到哪個崗位,從來沒有一句怨言。”當旅客換乘中心負責人孫海濤提起這些平日里并肩作戰的同事們,不禁眼泛淚光,“巴士售票處都是一些年輕的孩子在承擔,他們雖然年紀都挺小,但是卻非常顧大局、肯付出。售票員范陽陽過年那幾天發高燒,大家都勸她回家休息,但是醫院檢查排除感染風險后,燒剛退她就匆匆忙忙地趕回來了。”孫海濤說。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一個個上有老、下有小的職工,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凝聚著群力抗疫的磅礴力量。國強則家安!他們懷著最樸素的感情,拋卻了對家庭的牽掛,堅守在一個個最普通的崗位上。在這場眾志成城的人民戰爭中,每一個堅守一線的人都是戰士!
服務不變 3932臺次的恪盡職守
疫情雖未退,服務永不變。空港服務公司聚焦旅客關心的重點、痛點問題,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在疫情期間,最大限度地確保服務“不縮水”“不打折”。
確保旅客安全就是最好的服務。1月24日-3月23日,空港服務公司運營的機場巴士1號線共發車3932臺次,輸送旅客45818人次。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旅客交叉感染風險,每班次的駕駛員都要測溫。同時,在駕駛員極為緊缺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抽調了三人專職負責巴士車輛消殺工作,確保消殺全方位、無死角。“這些消殺員每天都要循環往復地對車輛進行通風、清潔、消殺、測量駕駛員體溫,一項都不能少。”負責人如是說,每班次車輛至少要徹底消殺兩遍,每個消殺員一天就要消殺60多車次。“一天下來,一身都是消毒水味,吃飯時候感覺嘴里都是苦的。我們經常打趣說,沒誰比我們更安全了。”一位消殺員笑著介紹說。
2月19日,哈爾濱四個主城區“封城”,所有車輛、人員不得隨意出入,機場與三個市內火車站之間實行點對點轉送。一時間,政府保障車輛不足。這時,哈爾濱機場承擔起了國企責任與社會擔當,機場巴士被政府征用,免費運送中轉旅客。
“那是哈市疫情最嚴峻的幾天,有一次,有一位旅客在市內測溫點被測出發熱,駕駛員和車上的乘客都要接受排查。大家都嚇壞了,有的旅客怕趕不上飛機,有的旅客覺得離發熱人太近,怕被感染,有的孩子都哭了。雖然司機師傅自己也提心吊膽,可他還是盡自己所能安慰著身旁的旅客。當排除旅客感染風險時,他就又立刻風風火火地返回崗位上了。車都開完一圈了,他才想起來,自己一天都沒吃飯了。”孫海濤說。
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旅客不能在航站樓內過夜,周邊賓館又全部停業,許多中轉旅客無處可去。在這個時候,又是機場巴士承擔起了運送重任。疫情期間,每日航前、航后機場巴士都會免費接送這些旅客往返于市內賓館和機場之間。每當看到這些旅客平安抵達后的笑臉,司機師傅感覺一天的疲憊都一掃而空,因為他們知道,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大時代中,空港服務公司的一個個樸實面孔,只是一個個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但在這場全社會、全民族的大考中,他們用勤勞的雙肩扛起了重任,化身為時代大潮中一朵美麗的浪花。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二連浩特機場:一朝騰飛新“企”點 十年筑路藍天夢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