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機場虧也得建?未找到合適盈利模式
目前,往往是大型機場新跑道或是新航站樓“建成投用即飽和”,保障容量跟不上市場需求;而部分小型機場也確實存在“長跑道、大航站、多廊橋”,投入后市場需求不足而成為“蚊子機場”的現象。
并不是說小機場虧損就不能建。機場不僅有經濟性,更有社會性和公益性。但是,中小機場什么時候建、建多大規模才能避免浪費,當地政府方面需要仔細規劃。
發展多年,中小機場的境遇依舊尷尬。
日前,民航局網站發布了《關于2016年民航小機場補貼預算方案的公示》。根據民航發展基金使用管理有關規定,以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數據為依據,擬對全國152個小機場進行補貼,補貼總金額達13.14億元。
一位南部中小機場的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大部分的中小機場已經很難養活自己,如果不進行補貼,機場虧損將會更加嚴重。“去年開始,有些機場就已經經營不下去了,全靠國家和當地政府的補貼支撐,才沒有被荒廢”。
“補貼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交通行業分析師秦風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雖然機場的建設能夠在某些程度上體現出國內航空業的飛速發展,但是資源浪費、投資過熱的現象也明顯存在。
也有媒體觀點認為,雖然通過民航發展基金補貼能保障中小機場的運營,但很多中小機場的運營方是國企單位,其更加注重運營的安全性,然而市場靈活度卻不夠,也一定程度地導致機場盈利能力不強。
虧損嚴重
當下絕大部分中小支線的機場運營狀態堪憂。有數據稱,全國190多家機場虧損比例高達70%至80%,虧損面巨大,僅有大約50家機場盈利。
早在2011年2月,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對外稱,2010年,中國運營的175個機場中,有130個虧損,共計虧損額16.8億元。
2011年,虧損額也達16.8億元;2012年,134個機場虧損29億元,其中近八成是支線航空的小機場。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在談到小機場虧損問題,李家祥指出,全國180個機場中,有133個虧損,虧損額近20億元。
2014年12月5日,李家祥還在成都的一次公開發言中透露,目前大概只有50個機場是賺錢的,其他75%全部虧損。
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75%這個數據可能還偏于保守,虧損比例應該是在80%左右。
而虧損背后的原因也很顯而易見。秦風指出,一方面是建造擴張速度太快;另一方面是大部分的中小機場并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
北京市航空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起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公路交通和高鐵等軌道交通不斷發展,給票價相對較高,受天氣影響較大的航空客運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建支線機場的地區一般都不是人口聚集地,旅游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這會導致這些航線的乘客輸送量有限。
熱情不減
中小機場大規模虧損已經成為業內常態,但是讓人疑惑的是,雖然虧損嚴重,各地投資建設中小機場的熱情卻沒有減少。
據中國民航局的公開資料,“十一五”期間,全國機場建設項目達到140余個,根據2011年4月初中國民航局發布的《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到2015年底,中國要在2010年現有175個機場的基礎上,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30個以上,包括通用航空飛機在內的機隊規模將達到4500架以上。
多位民航專家介紹,上述建設中的機場里,又以小機場、支線機場為主。
在今年6月份的“2015民航發展論壇“上,中國民航局發展計劃司司長王長益披露了一組新數據:截至2014年底,民航運輸頒證機場數量達到202個,較“十一五“末期增加了28個新機場,覆蓋全國超過83%的經濟總量和93%的人口。民航運輸飛機達到2370架,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加773架,平均增長10%以上。2014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8.31億人次,較“十一五”末增長了2.67億人次。
隨著中小機場數量的增多,補貼也在逐年增長。專業人士介紹稱,“民航局的補貼主要用于小機場的基建支出和維護、保養等日常運營。機場的投入和運維成本較高,其收入主要來源于航班起降費。以小機場冷清的航班和客流量,很容易入不敷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航空公司愿意去當地投資建設機場,地方政府也祭出補貼大旗,與航空公司開展“合作航線”。
“說白了,就是給航空公司補貼,當地政府包下到當地的航班,承擔這部分的費用。”上述南部中小機場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一般會將航空公司這條航線的差價補齊,甚至還額外多補貼。
拉動經濟
其實,對于全國小機場是否存在投資過熱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小機場是民航運輸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通過一定的財政補貼來維持發展。尤其在特殊時期,比如抗震救災,都需要這些中小機場發揮作用。
如今,“要想富先修機場”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共識,也被業內專家所認同。李家祥是小機場建設的堅定支持者,他曾對媒體記者稱,就算是小機場虧損,地方政府寧愿補貼也要建機場。
有數字研究表明,每新增100萬名航空旅客,就會直接創造800至1100個工作崗位;每新增10萬噸航空貨運,將直接創造出800個工作崗位。而在為機場提供產品、服務的供應鏈中產生的就業機會,是直接就業機會的2至3倍。
李家祥也在多個公開場所表示,機場不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機場在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旅游等產業、拉動外部投資等方面意義重大,小機場覆蓋了全國70%以上的縣域。“以騰沖機場為例,建成通航后帶動當地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比通航前分別增長了14%、29.6%。”
在秦風看來,一些中小型機場已經成為“城市名片”,對城市形象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交往,促進招商引資以及提高運輸、救災、航拍能力等,這些方面的作用對于城市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秦風認為。
不過,秦風指出,地方政府對于機場建設也需要反思,那就是貪大求全。不管多大規模的城市,在機場建設規劃上都喜歡追求一步到位,追求過分高標準的跑道、不符合吞吐量的航站樓,修建之時,沒有考慮過維護和管理費用就成倍攀升,這也是很多機場虧損的重要原因。
多個事實也證明,機場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因為部分政府追求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城市名片,脫離了機場的實際定位,投入巨資大規模興建機場,之后結果卻是一番蕭條景象。
如何減虧
一直以來,如何讓小機場“減虧”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東方精工副總裁、物流行業資深專家謝威煒認為,從戰略上看,一方面,加大中小機場的建設能使中國機場的整體分布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業內有一個普遍共識,即機場建設的“1∶8效應”,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機場資源,那么一個機場的建設投入與產出之比可達1∶8。
“機場建設雖然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它能促使地方的潛在商業環境大為提升,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同時相應的物流資源匹配。”謝威煒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國家補貼是有積極意義的。”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首先要在建設之前做好規劃,避免盲目上項目。其次,機場可著力于發展“非航收入”,也就是航班起降費以外的收入,如與當地旅游業、零售業、物流業的聯動。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一些小機場在“非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實踐。比如,烏蘭浩特機場與航空公司開展生鮮特產的商貿合作,使興安盟本土的生鮮特產能在36小時內快速銷往全國。寧波櫟社機場強調其貨運功能,將自身嵌入物流公司的供應鏈體系中等。
一位航空業的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國內中小機場發展如此“不健康”的原因,不僅僅是建造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中國航空業發展的問題。“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很多機場干線不飽和,支線主線鏈接不完善,最后導致支線航空業務的公司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國家雖然補貼,但是卻完全無法支撐起大踏步的前進發展。中小機場的存在并不是單單為了一地的交通,它應該和發達城市交通網鏈接起來,這樣,才是真正的不浪費。”該人士直言。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