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讀《中國制造2025》,臨空經濟影響幾何?
《中國制造2025》是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由國務院于2015年5月印發的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文件,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本周干貨將全面解讀《中國制造》2025,重點探討其對臨空經濟的影響。
簡介:
一、《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背景
中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而中國制造一直以來依賴于低成本在國際競爭中勝出,但由于原材料、能源和土地漲價、勞動力成本和環保成本增加,中國正在喪失這一競爭優勢。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經李克強總理簽批,由國務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中國版“工業4.0”規劃。
二、中國制造2025的任務和重點
1、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❶ 第一步到2025邁入制造業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
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
❷ 第二步到2035到達世界制造強國中等行列
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❸ 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
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2、《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十大重點領域、九項戰略任務:
《中國制造2025》提出九項戰略任務和十大重點領域:一是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七是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九是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3、《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五項重大工程:
❶ 國家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❷ 智能制造工程建設:
緊密圍繞重點制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依托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范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制造網絡系統平臺。
❸ 工業強基工程:
開展示范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臺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❹ 綠色制造工程:
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❺ 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范,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分析:
一、航空航天設備產業投入將迎來又一輪投資建設高峰
在《中國制造2025》中,對于航空裝備業發展,有如下表述:“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制,鼓勵國際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機;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就拿北京順義臨空經濟區來說,其在航空工業上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尤其在航空器發動機制造維修上更是得天獨厚。應及時把握歷史機遇,抓住“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機遇”。
二、各地臨空經濟區將成為各地地方政府落實《中國制造2025》重點產業領域發展和重點工程試點的基地
從上述發展十大重點產業,我們可以看出:
1、一方面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是高技術產業,對航空運輸業有較強的依賴性。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無論是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購,還是產成品的銷售,都有體積小、重量輕、附加值高、市場變化快等特點。
高技術產品的發展速度快,變化頻繁,產品生命周期短,競爭也非常激烈,如果新技術沒有及時投入生產,沒有及時將產品投放市場,占領市場,技術創新的效益就不能得到發揮,因此,對產品和原料的運輸時間要求很高,從而對航空運輸的依賴很強,能有力的促進臨空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眾多的臨空工業區。
2、另一方面十大領域的發展突破能帶動很多行業的進步,而五類重點工程都立足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共性需求,在技術研發、人員培育和成果交流將集中性產生較多的人員往來需求。
三、臨空經濟區產業選擇應走向更精細化、多元化、智能化,臨空產業的外延,也將隨之產生變化
從《中國制造2025》,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新生的陌生產業和商業理念、模式進入了人民的視野。臨空產業的外延,也將隨之產生變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而這些產業對于我國仍屬新生事物,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對于如何在臨空經濟區內合理招商和產業孵化,缺乏成熟經驗可供借鑒。
而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拓展制造業新領域。當前商業模式的變革,對于臨空經濟區的園區產業生態圈建設和園區管理也帶來更大的挑戰。
案例:結合“高端+智能”,渝北臨空制造基地崛起
2014年年初,重慶渝北率先提出將以人為導向建設臨空都市區,不僅發展臨空經濟,而且建設臨空都市。
結合“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這一區位優勢,渝北會布局需低物流成本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其中包括機器人產業、數字裝備產業等,還規劃了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渝北的臨空制造基地將重點建設“智能終端”、“應用電子”、“智能裝備”、“航空制造和維修與培訓”這四大產業集群。前三季度,渝北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占產業比重提高達28%~33%。
按照規劃,到2020年,重慶渝北將全面建成創新驅動、開放引領、宜居宜業的臨空都市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00億元,臨空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以上。
作為國際物流網絡最重要的節點,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將實現由“基礎設施型港口”向“國際資源型港口”的轉變,輔以“保稅物流”的功能。
建議:
仍以北京順義區臨空經濟為例:其制造業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影響力。然而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和北京本身城市定位的明確,我們認為制造業的規�;l展本身不是北京市的重點發展方向,但在重點示范工程,如制造業創新工程、智能工程等試點上,應及時布局,結合國家的政策走勢,以及在資金、稅收、審批制度改革等紅利下,加快打造全國第一批標桿工程試點。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互聯網+”降低公務航空門檻
- 下一篇:互聯網時代下的公務航空“拼機”會有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