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環太湖空中救援基地落戶無錫
昨天(1月20日)上午,市急救中心、多家醫院、航空公司共參與的航空醫療研討會在市急救中心召開。目前,錫城醫院已經具備了空中救援技術條件,首個環太湖空中救援基地將落戶無錫,今后市民有望呼叫直升機空中救援。
建設首個環太湖空中救援基地
航空醫療在國外已經十分成熟,但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無錫市急救中心主任何恩奇介紹,市人民醫院肺移植中心每年有大量的供體、重癥病人需要轉運,市三院有燒傷救援基地,解放軍101醫院有著全軍最強的腦外傷救治中心,他們都迫切需要空中救援手段。經過多方商討,首個環太湖空中救援基地將落戶無錫,最早將在今年第二季度面向社會開放。“救援最重要的因素是時效性,如果病患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就有可能危及生命。”肺移植團隊領軍人物陳靜瑜有著深刻的體會。據他介紹,每年都有100多名重癥患者轉送到市人民醫院進行肺移植,但目前仍沒有器官快速異地轉運機制。曾經有一名福建重癥間質性肺炎患者生命垂危,急需來錫換肺。但老人心肺衰竭,只能靠救護車轉送至人民醫院,而且一路上需要數次吸氧。沒想到的是,救護車開了200多公里呼吸機突然出現故障,患者立刻呼吸衰竭。當時救護車不得不下高速,開到附近一家鄉鎮衛生院進行搶救。花了近半個小時才把呼吸機先“搶救”回來。最終經過38小時才完成這場驚心動魄的長途大轉運。
從無錫轉運上海僅需半小時
在市人民醫院急診中心門前,有一大塊面積600多平方米的空地,這是當初醫院建造時按規范設計建造的醫用地面停機坪。101醫院的外科樓也設立了一塊400多平方米的樓頂停機坪,具備了空中救援的條件。正是有著這樣的技術條件,無錫、上海多家航空公司已經購買了飛機用于空中救援,范圍可覆蓋至無錫周邊的城市。
上海經匯通航公司去年就開始探索空中急救模式。他們已經跟華東地區的120急救中心、三甲醫院開展了航空醫療探索。今年1月8日還完成了國內首架醫療機構型AW139直升機改裝,配備了國際認證的航空醫療裝備,包括擔架、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等。機艙隨行有2名飛行員和1名急救醫生,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空中ICU,不久將會納入120急救系統。經測算,飛機的時速高達230公里,最長飛行半徑為500公里,相當于上海到連云港的距離。從上海到無錫大概在150公里的半徑范圍內,只要30分鐘左右就能抵達。“今后對于一些突發事件、重癥患者,在地面無法快速轉運的情況下,可以撥打120,再根據急救醫生的判斷呼叫空中醫療救援。”
費用期望納入醫保、商業保險
昨天,臺灣空中醫療服務協會也在研討會上分享了空中救援的模式。作為率先開展航空醫療的救援機構,該協會從2003年至今一共救治了4000多個患者。“最大的效果就是縮短搶救轉運時間,病人的生存率提高、失能率大為下降。”該協會理事主席徐震宇說。2014年,101醫院、市急救中心和該協會成立應急小組,為一名臺灣車禍患者啟動了空中救援,僅用了4小時這名重癥患者就轉回臺灣。
不過,空中救援方式雖然快速高效,但離普通大眾的生活依然有一定距離。首先就是費用問題。按照國際標準,空中急救成本很高,通常直升機飛行一小時的費用高達五六萬元,對普通患者來說價格不菲。目前,空中救援的費用仍在測算中,但預計落地前期不會低于國際標準。對此業內人士建議,航空醫療救援的普及還需將空中救援納入醫保,或者由患者自身購買航空醫療救援類商業保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深圳民航國際化助推出境游
- 下一篇:農工黨廈門市委提案:廈門應建空中醫療急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