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 民航曬出一張亮眼“成績單”
運輸總周轉量增12.3%,旅客運輸量增10.7%,貨郵運輸量增4%
產業轉型升級、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拉動效應巨大
一季度,民航曬出了一張亮眼“成績單”: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25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2.3%。客運市場總體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共完成旅客運輸量1.15億人次,同比增長10.7%。貨運市場回暖,貨郵運輸量150.4萬噸,同比增長4%,其中3月份增長尤為明顯,達8.5%。
與整體經濟形勢穩中有進、經濟結構調整密不可分
“第一季度民航旅客運輸量同比增長10.7%,相較上一季度增速有所回升,這是自2013年以來增速第一次回升。”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經濟所統計中心主任姚津津告訴記者,航空客運市場快速增長的勢頭沒有改變。
民航貨運方面,從去年開始就已經逐步回暖,但一季度本身是貨運淡季,受到春節等因素影響,4%的增幅相對客運沒有那么明顯。“國內民航貨運市場尤其是快遞這一塊近幾年發展平穩,國際貨運回暖比較明顯,而且進出口空運的價值量在不斷增長。”她強調,目前統計的國際貨運量僅是國內航空公司承運的數據,如果加上外方承運量,增幅會更大。
數據搶眼,有何原因?
“第一季度增速回升,與國民經濟整體形勢穩中有進關系很大。”姚津津分析,民航業發展速度與GDP的關聯度向來極強,尤其是旅客運輸量尤為敏感,隨著GDP增速的變化,旅客運輸量增幅變化會更大。“根據我們的研究,民航業的發展數據可以說是國民經濟的一支晴雨表,一般會先于GDP等其他整體經濟數據體現出經濟形勢的變化。”
她認為,民航客運持續走強也反映了經濟結構調整的變化。“我們也研究發現,民航發展對第一、第二產業的依存度較低,而非常依賴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對民航的拉動效應也是成倍的。”
同時,油價的降低也增強了航空公司運力投入能力,對一季度數據增長也有所貢獻。
國際客運增速持續強勁,老百姓消費能力增強是關鍵
一季度數據中,不得不提的一大特點還有國內和國際旅客運輸量的分化愈發明顯——國內客運市場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速,國際客運市場增速則非常強勁。一季度國內、國際航線分別運輸旅客1.03億人次和0.12億人次,同比增長分別為8.7%和31.1%。國際航線方面的前四名增速都超過40%,分別是中國—日本航線增長54.2%,中國—東盟航線增長44.4%,中國—澳洲航線增長43.3%,中國—北美航線增長41.4%。
“事實上這樣的分化從2014年就已經開始了。”姚津津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爆發后民航國際市場受到了很大打擊,但從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國際旅客量每月增速基本保持30%以上。而且,因為國際航班飛行距離長,旅客量強勁增長對帶動民航運輸總周轉量的增長很明顯,“運輸總周轉量12.3%的漲幅中國際旅客量增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當然是國際旅客量連續快速增長的一大原因。”她認為,中國公民消費能力的增強,加上一些國家簽證政策的放開,出境游出現井噴式發展,自然帶動了作為遠距離旅行首選的航空運輸的發展。尤其近兩年,海外旅游產品的深度、廣度都有所拓展,規范性也進一步增強,“可以預見未來國際客運增長仍將持續。”
同時,她認為,商務客的增長對國際客運的貢獻不容忽視。“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推進,沿線的商務活動、人流持續增加,也會促進國際客運量的增長,中國—東盟航線的增長就是一個例證。”
基礎設施完善增加供給,中西部航運迅速崛起
在一季度成績單上,最亮眼的還屬中西部地區。
旅客吞吐量增長最快的省份是甘肅,旅客吞吐量增長最快的是西部地區,同比增長11.9%,東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同比增長分別為8.3%、9.7%和6.1%。
貨郵吞吐量增長最快的是中部地區,同比增長12%,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增長3.5%、5.5%和2.6%。其中河南、青海、甘肅、山西占據增速最快的前四位。
“近幾年中西部的機場等基礎設施發展很快,經過一輪擴容后運力增強明顯,而發達地區的大機場到了運量飽和期,中西部比東部等地區發展空間更大。”姚津津認為,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運力供給的增加會進一步挖掘出中西部的航運潛力,同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也增加了中西部航運需求。
中西部航運的崛起,也得益于國家京津冀等區域一體化政策的實施和城鎮化的推進。東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人口流動都促進了民航發展,像西安、成都、昆明機場的增速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增速。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