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總經理董志毅——“第一國門”,唱響中國服務
在有“中國第一國門”之稱的首都機場,董志毅在一架架飛機的起落、在世界單體面積最大航站樓建成運營中見證了中國民航的騰飛,也在一位位旅客便捷地抵離、一批批貨物快速周轉全球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在首都機場這個特殊的窗口,我親身參與、親眼目睹了國家的快速發展。”
“最遠又最近的奧運”
“在首都機場,我們經歷了一系列喜事、大事,其中最難忘的當屬奧運保障。那段經歷會讓我銘記一生。”董志毅表示,十年來,首都機場不斷自我超越。北京奧運航空運輸的成功保障,更讓首都機場獲得了來自世界的關注。
“一般情況下,從接收航站樓到正式投入運營,前期準備時間至少要半年以上,甚至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而作為北京奧運航空運輸保障主戰場——全球單體面積最大的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投入運營,所用時間僅僅3個月。”回憶起那段日子,董志毅無比感慨。不是沒有壓力,就在同一年,建設歷時19年的英國希思羅機場5號航站樓剛剛投入運營就發生癱瘓。
可喜的是,奧運保障在首都機場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50多天里,董志毅和6萬多名首都機場各駐場員工實現了“零事件、零事故、零投訴”的驕人戰績,贏得了奧運大家庭成員及旅客的一致好評,為中國贏得了值得驕傲的“第五十二塊金牌”。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給予首都機場高度評價:“首都機場地面服務保障得非常快,我非常滿意!”
每當有人問起對北京奧運的印象,董志毅和首都機場許多員工有著同樣的感覺,那是離自己最近又最遠的一屆奧運會:“離得最近,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為參賽的運動員服務;離得最遠,是因為大家每天早出晚歸,幾乎沒有看過一場完整的比賽。”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首都機場重大航空運輸保障的任務也越來越多。首都機場出色地完成了中非合作論壇,每年兩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汶川、舟曲抗災,利比亞撤僑等一系列國內外重大保障任務,在成功應對2009年的特大暴雪和今年北京“7·21”暴雨襲擊過程中,續寫了在非正常天氣下全面做好應急保障的輝煌……一系列重大保障的圓滿完成大大提升了首都機場乃至中國民航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手推車中做實“中國服務”
機場是窗口服務性行業,讓客戶滿意、讓旅客滿意一直是首都機場所致力追求的。“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首都機場,說首都機場是 中國第一國門 。我們既感到榮幸,又感到了肩上的責任重大。”董志毅說。
“第一國門”的服務怎么樣,直接代表著“中國服務”的形象。
2009年,首都機場在民航業率先叫響“中國服務”理念,倡行為旅客提供“安全順暢、便捷高效、貼心愉悅”的“中國服務”。
提升服務,首都機場在健全體系、完善功能、加強人員培訓的同時,格外關注細節。“我經常向別人講起兩名旅客的評價,一個是關于衛生間的,一個是關于手推車的,都是小細節,都是普通旅客,但讓我真正感到,我們提升服務見到了成效。”
一位從首都機場出發的外國旅客留言說,“首都機場的衛生間,體現了北京乃至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水平。”董志毅說,衛生間如何讓旅客滿意,首都機場下了很大功夫。經過實地測算,旅客高峰用廁時間,女性使用廁所的時間是男性的1.36倍。為此,首都機場對衛生間全面改造,在增加調整廁位的同時,還對清潔頻次、燈光亮度等都做了細致的要求。
一位在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候機的旅客說,“我注意到工作人員對手推車服務的追求近乎苛刻,停放點要隨時對車輛進行補充和整理。我一到行李轉盤就看到了碼放好的手推車,不用到處尋找。”國際機場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首都機場手推車便利性連續蟬聯世界第一。
“香港機場現在需要向你們學習了。”前不久,給首都機場提供管理咨詢的香港機場管理局總裁許漢忠不無壓力地對老朋友董志毅說。據國際機場協會(ACI)旅客滿意度最新測評顯示,首都機場躍居全球第三名。
喜見機場成引擎
這十年,中國機場建設緊鑼密鼓地有序推進,董志毅參與其中,深深地感受到機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力量”。
十年前,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投入運營不久,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航空客流量的持續攀升,首都機場又開始為3號航站樓的籌建運營做準備。
2008年,3號航站樓投入運營。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可以達到7600萬人次,高峰每小時可起降飛機超過124架次,也就是說一分鐘內起降2架次,無論是容量還是先進性都可以和世界上一流機場相媲美。
“3號航站樓建成后,當時規劃可以滿足未來5—10年的發展。然而,客流量增速居全球前列的首都機場還是無法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到2009年底就開始出現飽和。”目前,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已從2002年的2716萬人次攀升至2011年的7867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二,預計今年將突破8000萬人次。
機場建設推進的過程,也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首都機場及其臨空經濟一年為全國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超過2800億元,其中,為北京市帶來1500億元的增加值和86萬個就業崗位。首都機場周邊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為主體,形成了微電子、物流等臨空優勢產業集群。
“機場既是一個基礎設施,也可以成為一個經濟中心,甚至成為一座城。這一點,是我們在十年前沒有意識到的。”董志毅說。首都機場集團旗下的天津機場對濱海新區、重慶機場對兩江新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機場的引擎力量。國際上,也不乏知名機場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轉型和產業升級,最終形成以機場為基礎的“航空大都市”的典范。
現在,首都機場集團又著手北京新機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了,董志毅擔任著建設指揮部總指揮。“新機場建成后,將構建起功能互補、協調聯動的北京雙樞紐模式的機場系統。這將成為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力量,也將對東北亞地區航空市場格局變化帶來深遠的影響。”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十八大代表、四川機場集團董事長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