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我們不僅是ARJ21供應商 更是合作伙伴
11月29日,以GE CF34-10A發動機為動力的我國國產噴氣支線客機ARJ21,正式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成都航空公司。
中國商飛于2002年啟動了ARJ21項目,同年選擇了GE的CF34-10A發動機作為該飛機的唯一動力裝置。作為一架飛機最重要部件的供應商,從那時起,GE和中國商飛在飛機的詳細設計、飛機/發動機集成以及取證測試的各個階段一直緊密合作。
交付之際,作為自發動機選型起就參與了該項目全程的GE航空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向偉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記者:ARJ21從立項到交付,這13年中,GE作為發動機的供應商與中國商飛是怎樣進行磨合的?遇到過哪些挑戰?
向偉明:大家都知道,ARJ21-700已于去年底獲得了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
事實上,供應商跟任何一家新的飛機制造商以及適航當局的合作都會有一個磨合的過程,ARJ21項目也是一樣,我的體會是要理解他們的期待和要求。
這其中溝通十分重要。GE公司的現場團隊在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在現場一直保持著近20人左右的團隊,包括項目、工程、外場服務,保持著和客戶24X7的緊密聯系,能夠及時把現場的情況反饋給總部。
在這方面,總部的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也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支持保證了在產品研制的不同階段和環境中,在有突發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出有效的、快速的反應,從而滿足或超越客戶的需求和期待。
舉個例子,在一次發動機進氣道畸變地面實驗中,被試發動機(右)發出兩聲呯呯聲,試驗被迫終止。初步判斷異響為地面發動機喘振,GE 現場團隊在前期的試飛準備中對這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過分析,并備有相關處置意見。于是我們按預定方案,首先與客戶積極溝通,安撫可能出現的不安,其次工程團隊迅速獲取采集的試飛數據與總部一起進行分析,并按照發動機手冊進行孔探檢查。第二天數據分析證明我們的判斷正確:這是地面喘振。同時,孔探檢查發動機壓氣機葉片正常,可以繼續實驗。
記者:與最初的CF34-10A相比,13年間,這款發動機是否也在持續地進行改進?與同級別支線機型的發動機相比,它有哪些特點?
向偉明:是的,這13年中10A發動機也在進行著持續的改進,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改進是我們今年完成的短艙防冰能力的改進。這項改進大大提高了在單發失效等特殊工作情況下飛機及發動機的防冰能力。另外一方面,我們在不斷地吸取10E發動機的運行經驗,把10E發動機的有效改進都引入到10A發動機當中來,這樣可以使10A發動機在投入運行時就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CF34-10A發動機于2010年7月取得了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的適航證。它的技術非常適應于ARJ21飛機的設計要求,滿足中國多種環境條件的需要,特別是中國西部許多航線要遇到的高溫、高原條件的挑戰。該推力系統不僅具有能滿足飛機性能要求的推力能力,還將為用戶帶來使用成本低、可靠性高、易于維護的優勢。
記者:您全程參與和見證了最初CF34被選為ARJ21發動機到如今飛機交付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些難忘的故事和感受?
向偉明:自2001年起我被從美國調來專門做這個項目之后,平均每年我在中美兩地要往返11個來回,平均一個月一次。我所做的事情就是,一方面了解商飛在整個項目尤其是與發動機相關的進展情況和需求,回美國之后跟總部團隊一起商討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我要將解決方案帶回來介紹給中國商飛,包括技術上和商務上的。
實際上,我們啟動這個項目的時候已經比競爭對手晚了將近1年,但是通過1年半的努力,最終我們拿下了這個項目的標書,這個項目也是GE第一次把發動機引進到中國的大飛機項目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在整個項目進展的過程中,由于我此前積累了多年做銷售的經驗,因此在與中國商飛的溝通過程中,我會讓他們清楚地了解客戶的重要性,不能閉門造車。我們共同去拜訪客戶,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向記者介紹我們的產品,還連續多年共同舉辦支線飛機論壇,對支線客機在中國市場的應用和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為從頭至尾參與這個項目的一員,在ARJ21交付之際我覺非常自豪和興奮。它的投入使用,也是民族工業崛起的象征。通過這個項目,中國商飛學到了很多經驗,可以應用在C919項目上。我希望ARJ21在交付成都航空之后能夠順利運營,并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記者:在與商飛的合作過程中,GE能為中國商飛帶來哪些更為成熟的航空業經驗?
向偉明:GE在ARJ21項目中不僅僅是供應商,更是中國商飛的合作伙伴。所以我們不僅僅提供產品,我們和商飛/中航工業在項目的各個階段都進行了超越供應商角色的合作。我們向商飛提供了近千小時的培訓,培訓涵蓋了項目管理、適航取證、市場銷售、售后服務、質量管理等方方面面。作為一家在航空業有著豐富運行經驗的公司,我們相信可以繼續同商飛分享我們在產品持續管理、市場開拓
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經驗,支持ARJ21持續改進,擴大生產,走向世界。
近年來中國航空工業在民用航空制造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與世界先進制造商存在差距。交流,溝通,合作,認真對待是縮小差距的有效方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