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航空工匠劉若斯:從不把時間浪費在停留和等待上
劉若斯和他的團隊成員
中國商飛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一張名片。坐落于張江的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是中國商飛研發大飛機的重陣。2015年11月2日,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正式下線,11月29日,ARJ21新支線飛機正式交付。肩負著國產大飛機的設計、制造任務的中國商飛公司35歲以下年輕人占75%以上,國產大飛機的核心技術就掌握在這群80后、90后“青年軍”手中。
C919大型客機結構設計主任設計師劉若斯是一名“80后”“老將”,2005年畢業后,先后擔任前起落架設計員、機頭設計員、艙門設計員、艙門室主任,負責過ARJ21-700的相關設計工作。現在,他主管C919大型客機結構設計研發工作。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上海飛機設計院(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有一批退休返聘的老一輩飛機設計師,他們中的許多人曾參與過“運10”的設計研發,如今發揮余熱又一次投入到新型國產大飛機的制造過程中,為年輕的團隊提供支援。劉若斯說,他剛到設計院時,這些“老法師”們嚴苛的工作法則常常令他“心里發毛”。他們對每一張圖紙、每一個數據都要過問,無數次被退回、被糾正、被訓斥。但時間久了,“老法師”身上所特有的近乎鉆牛角尖的工作態度也慢慢傳染到劉若斯身上。他說,精益求精才是飛機人應有的專業態度,我們手中的每一個數據,每一道線條都直接關系到飛機的安全性。
“寬敞”是C919的一大優勢,而寬敞背后是來自青年設計團隊數年來夜以繼日的不懈努力,C919每一處調整,都牽扯到設計。劉若斯是飛機設計研究院結構部副部長。他告訴記者,設計部晚上8點半下班屬“正常情況”,一加班往往就是一個通宵。劉若斯記得,他和團隊曾為了一個熱壓罐成形的問題,連續兩個月泡在飛機制造車間現場,設計團隊與材料、強度、制造、質量等團隊每天合署辦公。“壓1塊板子一般需要1個月,我們兩個月里壓了9塊板子。”劉若斯說,“較之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結構件以熱壓罐成形為主要制造工藝,復雜很多。”
C919上有一項創新設計——推進系統一體化設計,即把飛機發動機、連接發動機和機翼的吊掛結構兩件產品整合到一起進行設計。一般情況下,飛機的發動機與吊掛結構分開設計,但在C919的一體化設計中,發動機設計方與吊掛結構設計方首次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狀態。
不等不靠的“拼命三郎”
當劉若斯所在部門接到了設計ARJ21-700飛機通風窗的設計任務時,擺在技術人員面前的只有一個其他飛機通風窗的樣品,可以參考的圖紙、文件幾乎沒有。“我來!”主動承擔起任務的小伙子就是劉若斯,那時他還剛到結構部不久,正承擔著13個機身框的設計工作。設計不僅需要了解通風窗的原理,把原理反映在圖紙上,還要將這些圖紙轉化為實際的產品,這個產品還要通過適航的嚴格驗證。先請教老專家,之后是鉆研通風窗的原理,了解通風窗的功能,再就是繁瑣的機型對比、材料對比。30天、720小時后,劉若斯不僅拿出來符合飛機需求的通風窗構型,還指導和協助制造方將通風窗做了出來。后來這個通風窗被運用在了ARJ21-700飛機01架機上。
作為團隊領頭人,劉若斯經常要在生產現場和試驗單位之間奔波,出差成為了常態。同事“爆料”他常常周五晚上出差,利用周末時間解決外場試驗單位的現場問題,周日晚上回來,周一再接著上班。如果工作日需要出差,他也是當天完成工作直接從辦公室去機場,干完活立刻回來接著工作。為確保C919飛機首架機下線,劉若斯被任命為項目經理,負責實現江西省南昌市中航工業洪都公司工作包前機身和中后機身的產品交付。同事們常常看見上午劉若斯還在上飛院的辦公室,下午就已經在西安或是洪都了。那時,劉若斯每個月至少要去洪都出差4次。面對這樣一種“特別”的出差方式,劉若斯說:“這只是為了盡可能快速地解決問題,不把時間浪費在停留與等待上。”
在ARJ21和C919飛機型號研制的過程中,劉若斯完成了大量的飛機結構零組件設計、方案論證和數模發放工作。在ARJ21飛機的生產裝配階段和C919飛機的試制階段,劉若斯長期在生產現場跟產,出過多少次差、熬過多少個通宵,他已經記不清了,“夜深人靜時,在生產現場工作的感覺其實還蠻好。”他笑著這樣說。
團隊管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劉若斯所在的結構部一線團隊設計人員近200人,負責了C919全機4萬多個結構零件,80多萬個緊固件設計,要協調的供應商單位多達87個,獨立交付的產品有116個。“包工頭”劉若斯深知靠自己一個人縱有三頭六臂也玩不轉如此浩大的工程。面對緊缺的人力資源,他整天打兄弟們的“主意”有招出招,第一招——“分”:成立綜合管理室,把計劃經費管理、系統集成管理、適航管理這些管起來,通過管理過程逐步改進,抽絲剝繭,化繁為簡,減輕設計負擔,保證所有設計員更專注于技術工作。第二招——“合”:專業互助、資源動態管理,對有些任務緊張的專業,就由其他相對寬裕的專業火線支援,例如中央翼支援艙門,中后機身支援前機身。從而自頂層確定了團隊工作目標、工作思路、總體架構、人員組成、工作模式等,為團隊管理細化和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推廣團隊改革積累了經驗。
技術過硬、善于鉆研,遇到棘手問題時,他會創造性地去解決。在劉若斯的帶領下,團隊于2014年5月份和9月份首先完成了C919飛機大部段的交付工作,為C919飛機的總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研發制造國產大飛機承載的是國家戰略,今年兩會,C919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商飛時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在總書記指示的激勵下,商飛有更多像劉若斯這樣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典型,在他們的奮斗下,一定有更多的中國自主研發的大飛機翱翔在藍天,為實現“中國夢”插上翅膀。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