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建設:打好萬事之基 機場管理體制改革10周年
國際空港信息網2014年7月31日消息:當下,機場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承載旅客完成位移的交通中轉站,它還是具有包括購物、餐飲乃至休閑娛樂等更多功能的超級購物中心,是見證產生諸多情感、情緒的大客廳,是承載城市經濟騰飛、轉型升級的一扇門。所有這些復雜功能得以實現,都離不開機場建設從一開始打下的基礎。
機場管理體制改革的第一個10年,國內機場數量有了明顯的增長,機場設施設備更加完善。它既為更多的旅客選擇航空出行提供了條件,也通過自身功能的不斷提升完善,讓越來越多的旅客在機場留下了美好的體驗。
難以想象的速度
10年前的2004年,江蘇無錫機場是和四川南充機場、遼寧朝陽機場與廣西梧州機場一道,恢復執行定期航班的。此時距離其停航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但旺盛的出行需求使無錫機場當年旅客吞吐量即達到32.67萬人次,在全國機場中排名第55。10年之后,這一數據被改寫成359.02萬人次。10年增長了將近10倍。
無錫機場的快速發展,只是全國民航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得益于中國經濟在過去10年里的平穩較快增長,全國通航機場總旅客吞吐量由2004年的2.42億人次增長至2013年的7.54億人次。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數量由6家增加至24家,超過100萬人次的機場數量則由39家增加至61家。在安全、快捷保障如此多的旅客出行的背后,是機場建設的快速推進。
來自民航局機場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2013年,全國民航新建機場62家,遷建機場12家,而進行了改擴建的機場則有86家。
機場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對機場建設的投資熱情明顯見漲。在新建機場的前期籌備時間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的情況下,全國定期航班通航機場數量由2004年末的133家增加至2013年末的193家。今年上半年,民航局又為5家機場頒發了機場使用許可證。可以說,從2004年以來的10年間,新增機場數量高于此前任何一個10年,幾乎是上一個10年機場年均增量的兩倍。而依據《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2020年),到2020年,我國民航運輸機場總數將達到244家。
除數量增長之外,機場建設的投資在過去10年也有大幅攀升。據民航局機場司相關負責人回憶,早前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建設時的投資是94億元,在當時給人的感覺是天文數字。但2004年遷建投入使用的廣州新白云機場,總投資達到180億元。為保障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建的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投資超過300億元。
10年間,機場建設領域創造了中國民航的許多個第一。2004年,新白云機場是國內第一家同時建設兩條跑道的機場。2008年,首都機場成為國內第一家雙塔臺、3條跑道、3座航站樓同時運行的機場。2010年,上海虹橋機場投入使用的2號航站樓是國內第一個以機場為中心的綜合交通樞紐。2012年,首個按照“綠色機場”理念建設的機場——昆明長水機場——投入使用……
機場本身是民航運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機場建設則是確保機場實現各種功能最基礎的條件。北京、上海、廣州的4座機場在過去10年間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建,進而為旅客吞吐量的激增、飛機起降架次的增長和航班航線的加密創造了條件。與其他機場改擴建不同的是,這幾座機場在民航強國建設和國際航空樞紐打造中承擔著更重的職責。上述機場司人士介紹,廣州新白云機場在遷建時,即是將其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加以建設。也正是因為做好了機場建設這一前期工作,北上廣三地的航空旅客吞吐量才在去年全部突破了5000萬人次大關。
不只是“高大上”
盡管2013年24家千萬級機場的旅客吞吐量之和占到了全國的76.8%,其集中度和10年前相比有了較大幅度地提高,但在全國機場總吞吐量增長3倍的前提下,眾多中小機場的發展情況同樣喜人。也就是說,10年來,民航不僅有以北上廣為代表的大型機場發生了巨變,中小機場也遍地開花,大多數中小機場在過去10年中“老樹發新芽”。
從民航局機場司提供給本報的新建機場名單可以看出,過去10年,新建機場全部是中小機場。“省會機場在更早前的‘九五’和‘十五’期間就已經建設完成。”專業人士這樣解釋。之所以興建這么多的中小機場,是因為從區域協調發展、富民固邊戰略上看,發展中小機場的社會效益巨大。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曾在全國民航規劃暨機場工作會議上指出,因為有了這些中小機場,民航服務已經覆蓋了全國70%以上的縣域,對地區經濟的貢獻更是以萬億元計。10年來,不管是在東部的江蘇鹽城機場、東北的黑龍江漠河機場、中部的江西井岡山機場,還是西部的云南騰沖機場,這些新建機場從投入使用開始,就不僅為當地百姓出行提供便利,也直接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還間接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和觀念。
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當地政府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拿出大筆資金支持機場進行改擴建,大大提高了機場的運行保障能力。10年前,通遼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不到1.4萬人次,而2013年的旅客吞吐量已經超過了50萬人次。通遼市發改委副主任史艷春說,通遼的公路、鐵路等地面交通方式相對發達,之所以加大對民航的投入力度,是因為民航在通遼招商引資、對外開放中起到了無可比擬的空中通道作用,是因為發展民航滿足了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需要。也正因為如此,2012年7月,河南省與民航局聯合向國務院上報建設航空港實驗區的請求。2013年3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成為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
中西部支線機場建設在過去10年中加速推進,其建設則始終維持高品質。2008年,我國南方遭遇冰雪自然災害,民航大部分機場暢通無阻。同年,汶川地震發生6小時后,受地震波及地區的民航機場全部恢復正常狀態。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玉樹機場經過全面檢查,在震后131分鐘即發布航行通告,在震后7小時即降落首班救援飛機,為抗震救災空中通道暢通提供了堅實保障。對于國家傾力扶持的新疆、西藏兩個邊遠少數民族自治區,民航局在過去10年間在機場建設上也予以傾斜。經過10年的發展,新疆機場數量由10家增至16家,西藏機場數量也達到了5家,基本實現了對兩個自治區各地(市、州)的全面覆蓋。
只不過大多數享受新建機場帶來的出行便利的人,并不了解機場建設者的默默付出。機場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10年,機場建設難度越來越大。“在西南地區修建新機場,甚至包括廣州新白云機場遷建時,都面臨著如何解決地下溶洞的問題。這一難題在10年前是不多見的”。上述負責人表示,好在機場建設的技術水平在過去10年中也快速提高,建設者解決了建設施工中出現的一個個難題,確保了機場建設質量不滑坡且穩中有升。
阿里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胡金法2009年在阿里機場通航前告訴記者,他們建設停機坪需要8萬噸水泥,而這些水泥是從1600公里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運送過來的。因為路況不好,要先用大車將其運到新藏線新疆段起點葉城,再換成只能裝20噸的小車運至阿里。由于往返一趟需要10天的時間,阿里機場建設指揮部為此從西藏、新疆、青海3個省區調集了400余輛重型運輸車。為了保證道面建設符合標準——當地氣候干燥、風大,使得混凝土失水快,阿里機場建設者想出的辦法是白天休息,夜里通宵進行道面作業。
在保質保量的同時,機場建設領域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雖然說受基礎工業條件影響,不少“高大上”的機場設施設備還是由國外公司生產的,但包括行李處理系統在內的一些機場設備以及機場設計已經逐步實現了國產化,這讓機場建設領域的人士頗感欣慰。
機場變“平”了
和民航業內人士對機場10年巨變如數家珍不同,更多民航旅客對機場建設的印象并不深刻,反而停留在一些小的細節上:越來越多的機場有了免費WiFi,機場的充電插座多了,機場的交通更便捷了……
而與每一座機場建設時要進行繁復的程序申報,對場址進行各種不利情況篩查,進行龐大的土方作業一樣,機場從建設之初也開始越來越注重人性化的細節,關注旅客的出行感受。嘗試在過去10年中已經開始。
“機場建設領域最大的變化,就是新建機場越來越多地考慮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和綜合交通的銜接,這一點在大型機場、省會機場表現得特別明顯。”機場司相關負責人如是說。讓其稱道的是建在上海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一側的綜合交通樞紐。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投入使用的該交通樞紐,建在機場紅線控制區內,實現了民航、高鐵、城鐵、長途公交、城市出租車等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使其成為長三角地區最綜合的交通樞紐。
機場變“平”了的感受不僅發生在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深圳、長春、武漢、鄭州、長沙、西安、烏魯木齊等越來越多城市的機場已經或即將通過地鐵、輕軌與市中心相連。機場對于旅客來說,不再是印象中城市遠郊的一處“龐然大物”,而是城市功能密不可分的一分子。
不管是上海浦東機場這樣的國際化大機場,還是三線城市的機場,機場的設計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還越來越關注旅客在機場內的感受,越來越考慮節能環保。
上海機場集團副總裁王吉杰早前透露,上海浦東機場將在現有兩座航站樓的基礎上,再建設50萬平方米的南衛星廳,從而增加119個近機位,方便旅客快速登機。重慶機場和南昌機場則采用了另一種方法,他們在新航站樓設計時把商業氛圍作為一個考慮因素,方便旅客在候機時也能暢快購物。
在“冰城”哈爾濱,當地機場大力推行使用節能燈具,將進場處、航站樓、鍋爐站等區域的4000余套照明燈具全部更換成了節能燈或LED燈,每年僅此一項就節電超過35萬度。在中部的長沙機場,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中部最大單體航站樓,使旅客從過安檢到登機口,步行的最遠距離不超過300米。湖南機場集團總經理劉志仁說,他們在航站樓設計之初就致力于建設一個節能環保型的現代化航站樓,照明開啟與否、燈光亮度強弱皆可自動調節,四五月份時都可以利用自然風讓航站樓內涼爽宜人。
借助新科技、新傳播手段,不同機場在建設時可以互相取經,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比如,在保有機場建設熱情的同時,更加尊重機場建設的基本程序;在建設理念中,更多從功能流程出發而非從形象出發設計航站樓。
當你在任何一座機場抵離、過站或者駐留時,請多留意其特別之處,試著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再次改變,一如過去10年中發生的事情一樣。
責編:admin2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偶然OR必然 確保航線安全才有航空安全
- 下一篇:清華欲打造通航界“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