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國民航發展趨勢猜想
本文轉自微信公共賬號“航旅研究”
行業管理的視角將集中在消費者保護與公平競爭環境建設方面
立足于產業鏈管理的視角,民航業政策框架的核心就是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基礎上促進航空公司的公平、有效競爭。2016年初,新任民航局局長提出了“飛行安全、廉政安全與真情服務”三大管理底線,在一定意義上,是這個核心思想的有效實踐。換句話說,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政要求下,行業管理部門將加大市場開放與放松管制的同時,力促機場、空管、公安、安檢、保障等體系與管制機制的轉型,真正意義上落實《民用機場管理條例》,有效實現民航地面服務與保障的第三方化,加快特許經營、特許專營、社會化外包等市場化經營模式的推進,規范機場與保障體系的“壟斷性”收費行為,從而為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轉型與市場化競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發展平臺。
同時,真情服務底線的提出,又可能在航線開辟、航班時刻安排、航班正常性、行李與貨郵安全、員工生產安全等方面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約束航空公司的非市場行為與非市場化競爭,規范航空公司的戰略合作與聯盟,實現開放與管制、“國際競爭中的壟斷”與“國內競爭中的反壟斷”的政策和制度的均衡。

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將更加多元化
縱觀航空運輸發達國家民航業發展經驗,放松管制的結果,必定會帶來航空公司商業模式的多元化。大型網絡型航空公司、區域型航空公司、支線航空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等擁有不同發展基因,定位不同目標市場的航空公司,都將獲得自己的發展空間與環境,并在相互競爭中實現相互模仿與合作。

與世界民航業整體發展趨勢不同,我國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由于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不高,相關管制政策嚴格等原因,長期以來基本表現出同質化的競爭與發展定位格局。近年來,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美、亞太等地區大型航空公司開啟了“低成本”創新之路,對我國航空運輸市場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也給我國航空公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居民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民航服務的要求更加趨于大眾化。在“內外夾擊”的背景下,國內航空公司,尤其是中小型航空公司與“私有化”航空公司加大了商業模式創新之路,差異化發展趨勢正在逐漸擴大。
空地聯運服務機制將得到快速蔓延
由于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形成,以及協調與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航空公司在調控運力與市場方向的同時,加大了與機場合作力度,以及與旅游業的融合程度,協同面對高速鐵路發展帶來的壓力。一方面,航空公司借助移動智能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加大對營銷模式的變革,并在產品設計與定義方面開啟了整合之路,“機+酒店”、“機+景點”,以及差旅管理(TMC)等產品紛紛見諸航空公司的官方網站,或是其它服務終端;另一方面,則是秉承“競合”與“共享”理念,設計并提供空地聯程服務,實現空中運輸與地面運輸的相互補充與支持。
而在機場方面,尤其是一些處于高速鐵路網絡樞紐位置的機場,則是明確提出了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的發展目標與戰略構想。在繼上海虹橋實現了以機場與高速鐵路樞紐及城市交通中心的有機融合之后,國內其它機場,如廣州白云機場、武漢天河機場、鄭州新鄭機場,以及在建的北京第二機場等,都提出了以機場為中心建設區域綜合交通樞紐,或是與地面交通樞紐互聯的規劃與發展方向。
通用航空將在變革中得到必然的發展
作為民航業發展的短板,通用航空的發展在近兩年的確是得到了空前的關注。但是,高度關注并未真正帶來通用航空的快速發展,甚至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促進消費升級、構建內通外聯的運輸通道網絡”,已成“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任務,無疑會對通用航空的機場建設、服務內容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對通用航空發展瓶頸問題的解決,也必將提上更高、更快的議事日程。
事實上,附著通用航空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我國通用航空器制造技術、無人機制造技術的發展,以及通用產業園的建設,通用航空發展面臨的政策管制、空域管理、保障體系等方面的約束,已得到逐步的放松與緩解,如軍民航融合發展、通用航空服務審批、FOB建設、通用航空機場建設審批等高度管制的政策與規章,都在放松,有的甚至是放開。因此,未來三到五年,在技術發展與服務需求多元化(尤其是無人機的應用需求)的推動下,通用航空必然會在變革中實現發展。
民航保障能力將得到跨越式發展
除管制政策外,制約我國民航業發展的另一個瓶頸就是保障能力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固然能夠在一定意義上解決民航服務保障能力的資源不足問題,但不足以解決民航服務的效率問題。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提出,預示著我國在航空器制造技術、北斗導航技術與服務能力、空管設備國產化與運行技術等方面會有明顯突破與快速發展。而行業管理部門明確提出的空管管理體制、以及在航空信息、航油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改革目標,都意味著我國民航保障能力將得到跨越式的發展。
而從國家“走出去”的戰略要求來看,民航保障能力的快速發展,也必將促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戰略的實現。尤其是機場建設技術與管理、空管通信導航技術與設備、空中交通服務技術與管理,以及大飛機銷售與航空運輸服務提供等方面,將極大促進我國與西亞、非洲與南美洲國家之間在民航服務與管理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數據監管將成為行業監管的主要手段
行業監管,既是堅守“三個底線”的保證,也是創建公平競爭環境與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要求。隨著未來管理政策的放松、機場數量的增加,民航市場依然會保持快速的增長,監管對象的數量、監管內容與要求也必然會發生巨大變革。“協調、綠色”的發展理念,也將對行業監管能力與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從目前行業管理的實踐來看,無論是監管體系、還是監管手段,都可能無法滿足民航業快速而健康發展的需求。
“供給側改革”提出的“互聯網+”策略與思維,在一定意義上為未來行業監管變革提供了明確的思路與發展方向。立足于企業運營管理的“互聯網+”,不但能夠在職能戰略上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而且還能夠有效促進企業在商業模式、生產模式,甚至是管理模式方面的變革。監管對象的“互聯網+”式的系統變革,自然會要求行業管理部門變革傳統的監管手段,從目前的人工(現場的事中監管與事后監管主流)監管,向未來的程序監管與數據監管發展,事前預防式監管將成為行業監管的主要手段與重要內容,從而極大程度地提高行業監管的效率與品質,切實實現“持續安全戰略”與“三個底線思維”的堅守。
因此,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民航業發展,面臨的將是全面的、系統的變革,市場高速發展、商業模式多元、產業融合與服務資源整合將是這場變革的主題詞,效率提高、品質提升、協調共享也將成為這場變革的最直接目標。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以發展思維筑牢真情服務根基
- 下一篇:深度解析:廣東龍浩集團的航空戰略與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