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最大機場看土耳其航空業的未來發展
土耳其建世界最大機場的計劃一直引人關注。該計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無非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恰好處于歐亞之間,便于航空公司進行中轉運輸。亞洲旅客在此轉機到歐洲、北美、拉丁美洲、西非和北非,不僅方便快捷、票價低廉,而且據說伊斯坦布爾的位置在飛行半徑距離上甚至優于迪拜、多哈和阿布扎比。然而,土耳其航空業的未來發展并不能僅靠“地利”優勢。
土耳其作為一個新興航空市場,在發展中其實面臨著許多問題。盡管土耳其具有很好的“地利”優勢,但中東地區航空公司已經把持了亞洲航線中轉渠道多年,實力不斷增強,甚至一些歐美老牌航空公司都難以與之競爭。而土耳其現在僅以一個計劃中的“世界最大機場”為招牌,能否吸引到旅客還是一個未知數。另外,中東地區中轉樞紐品牌已經確立,土耳其要打造的最大機場是照葫蘆畫瓢,能否創新自己的品牌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模仿固然是一條捷徑,但如果土耳其在打造中轉樞紐時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其在市場上最終只能是一個跟隨者。與此同時,一旦機場建設的巨大投入不能被市場認可,就會成為巨大的成本負擔。
當然,爭奪這樣一個充滿潛力的市場,土耳其對其難度也是有所認識的。他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掌握“地利”優勢,又不放棄“天時”的有利條件,并努力爭取“人和”的支持。
一方面,土耳其非常重視航空運輸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其交通部長比納里·耶爾德勒姆就曾表示:“航空運輸具有超越國界的特點,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倍增效應。”這種將經濟發展與航空業密切結合起來的做法,實際上就是順應“天時”的最佳表現。比如,香港、新加坡和迪拜就是通過航空運輸業的發展,使其所在地區和城市都提高了知名度,從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土耳其作為新興航空市場,近10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2003年,土耳其開放了國內航空市場,航空業競爭加劇。土耳其航空更是快速地向國際市場拓展,其目前有188個國際目的地,僅次于德國漢莎航空的198個。該航的國際中轉旅客占比從2006年的20%,迅速增加到了2012年的39%。盡管如此,土耳其依然意識到,其國內市場與相鄰的亞洲和歐洲這兩大市場相比,后者潛力更大。但是,作為新興航空市場,土耳其目前在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在周邊市場上的人氣(即“人和”)并不是完全由他們自己所決定的。如果處理不好,也將對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最好的例證就是中東地區的迪拜、卡塔爾和阿布扎比航空業發展起來的時候,由于極大地影響和威脅到歐洲一些老牌航空公司的利益,就曾遭到了強力抵制。
因此,土耳其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也多了一份謹慎。在對外宣傳上,土耳其盡力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在航空運營上,也嚴格遵守世界民航組織的相關法規,并盡力符合歐盟和美國設定的標準,使其能更快地融入整個航空市場。另外,為了解決航空設施建設的資金問題,同時也為歐洲或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創造機會,贏得更多的“人和”,土耳其采用建造—運營—轉移的“BOT模式”(也稱“土耳其模式”)吸引投資,即通過協議的方式,讓投資者參加建造和運營,并在一定年限后交付給土耳其。這樣,土耳其政府無需任何成本就能推動航空設施項目建設的開展,而且轉交后運營和管理已經比較順暢,能夠更快地發揮效用。當然,這樣巨大的投資機會也能拉近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一舉多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土耳其利用“地利”優勢,打造國際航空樞紐,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通過不斷地設計和規劃,已經走出了一條初具規模的發展之路,并贏得了更多的機遇。這對于其他新興航空市場的發展是一面較好的鏡子,值得借鑒。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