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圍城松口 專訪聯邦快遞董事會主席兼CEO
源于在耶魯大學發表一篇論文中提出的構想并付諸實踐,從而開創使用飛機通過中心輻射型樞紐網絡運送貨物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施偉德(FrederickW.Smith)用了四十多年時間打造出一家年營收超過400億美元的商業及物流服務提供商。
而在進入中國三十年,并在這一市場上完成業務網絡初步布局,同時也占據了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之后,本土制造業的升級轉型以及社會消費的迅速增加更加凸顯出物流業高成本低效率對中國經濟的桎梏。中國政府此時明確發出將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并放寬市場準入的信號,這也成為聯邦快遞抓住新一輪增長周期的機遇所在。
開放的信號
“財富的積累已經使中國轉變為以消費驅動的經濟體,我堅信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必須讓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聯邦快遞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施偉德3月26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于如何評價中國物流業開放程度所作出的回應。
這樣的判斷除了來自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態,更是基于中國政府高層發出的明確信號。
在3月24日參加完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之后,包括施偉德在內的一些外國企業家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見面并展開座談,其中在談到中國物流業發展時,李克強明確表示:“中國現在的物流成本比世界發達國家高10%。國務院正在研究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文件,有兩個方向是明確的,一是通過營改增等改革措施進一步減免企業稅負,二是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讓市場發揮作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讓物流行業變得高效,這一屆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這項工作。”施偉德對本報記者表示。
快遞業較強的地域性特點以及比較嚴格的行業監管措施,使得跨國快遞企業在融入一個新市場時往往遭遇到重重困難,因此通過與本土企業合作或是干脆直接并購是一種切入新市場較為直接的方式。
聯邦快遞剛剛進入中國之際礙于政策限制,與其他跨國快遞企業一樣通過與中國合作伙伴一起組建合資公司。
1999年,聯邦快遞與天津大田集團在北京成立合資企業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雙方各占50%股份,主要從事國際快遞業務,隨后在2007年以4億美元并購了合資公司另外50%股份,成為獨資公司。
2007年,聯邦快遞開始試水中國國內快遞業務,并與UPS一起在2012年獲得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執照,得以在中國一些主要城市經營除信件以外的國內快遞業務。
“中國一些快遞公司在本土勝出之后很可能會進行海外擴張,但一定會遇到當地強勁的競爭對手,但是政府有時候會放松監管,比如UPS和德國郵政都是抓住了監管放松的機會,分別在歐洲和北美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中國公司同樣需要利用這些機會決定自己海外擴張的方向。”施偉德在談到中國快遞企業下一步發展方向的問題時,認為抓住時機非常重要。
彌補國內短板
正因為善于抓住中國履行WTO入世承諾的機遇,使得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的布局日趨完善,而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機遇,布局也早已經展開。
“去年我們在北京開設了新的運營中心,目前正在上海建設一個規模更大的運營中心,將在2017年完工。”施偉德對本報記者透露。
而據聯邦快遞內部人士透露,其位于上海的新運營中心將會有非常大的一部分用來經營冷鏈物流業務。
這也是外資快遞企業近年來在華業務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變化。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快遞企業之一,聯邦快遞在跨境業務上取得了高速的增長。但在中國國內快遞業務領域,一批本土企業并未在快遞業的逐步開放中失去機會,反而逐漸將這一塊由外資企業激活的市場漸漸占據,而這也是外資快遞企業面臨的普遍狀況。
因此附加值較高的物流業務成為外資快遞企業競相布局并爭奪的重要市場,特別是B2B領域的一些特殊物流業務,如電子醫藥產品的溫控運輸、時裝及藝術品的精細運輸以及航空航天領域超大型精密部件的多式聯運等方面,經驗尚淺的中國企業至今仍然無法完全切入這些領域。
施偉德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在中國的兩項基本業務,較大的一塊是國際快遞;另一塊是國內快遞業務,這部分比較小,并非這個市場的競爭主體,但這牽涉到我們全球競爭的網絡,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幾家較大的本土快遞公司主要著眼于電子商務業務,以消費者為導向,因此價格比較有競爭力,”施偉德表示,“而聯邦快遞在中國比較重要的業務集中在工業、醫療保健、生命科學及航空航天等領域。”
“B2B要做大必須要有全球網絡能力。”施偉德強調。如今的聯邦快遞集團在全球為超過22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每天遞送超過1000萬票貨件,公司規模也擴張至超過30萬員工,600多架貨機以及十萬輛以上的遞送車輛。
管理并運轉如此龐大的網絡必須依靠技術,這也是聯邦快遞起家的優勢所在。正是因為施偉德對信息技術重要性的了解,使得這家曾經發明手持包裹追蹤器的公司多年來在技術領域一直保持著高投入,有數據顯示,其每年在技術開發方面的投入在10億美元以上。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