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國直升機之父”王適存
王適存(1926-2011):湖南邵陽人。1926年生于長沙,1948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航空工程系,1961年獲莫斯科航空學院副博士學位。曾任南航飛行器系主任、直升機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航空學會直升機專業委員會主任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上世紀60年代初發表的“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被國際直升機界命名為“王適存渦流理論”。從事直升機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五十余年,是我國直升機技術的先驅、直升機專業的奠基者之一,國際直升機界著名專家,被譽為中國“直升機之父”。2011年在南京去世,安葬在雨花臺功德園。
1961年2月,莫斯科航空學院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上,一位儒雅的中國青年以他的《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一文,獲得了答辯老師的一致認可。隨后,這篇論文由蘇聯國防出版社發表,并被美國NASA全文轉譯。幾年后,蘇聯著名直升機設計師米里在他主編的學術著作中,對這篇論文詳加介紹,并以論文作者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王適存渦流理論”。
這位引起國際學界關注的中國青年學子,正是后來被稱為“中國直升機之父”的王適存。上世紀60年代,中國的航空科研還處在起步階段,國際學界對王適存的肯定體現了國際科學家們的胸懷,也更加證明了王適存的優秀。
夢想起航
日機轟炸下成長起來的“航空救國夢”
1926年,王適存出生在湖南長沙。1936年他們一家隨父親工作的調動,回到了老家邵陽。在邵陽,王適存讀完小學,并升入中學。初中的第一個學期結束后,他轉到位于沅陵的雅禮中學。雅禮中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創立于長沙的“雅禮大學堂”,這所學校最初是由美國耶魯大學民間團體雅禮協會創辦的。1920年,學校設中學部,其教學育人,以“嚴”字著名。
當時的沅陵,是敵機轟炸圈內的主要目標,學校上空時常有敵機盤旋,根本沒法正常上課。王適存晚年回憶起在雅禮中學的經歷,曾有過這樣的記憶:“那個時候日本轟炸,剛好我們學校是在一個工廠旁邊,大概日本鬼子要炸那個工廠,丟了幾枚炸彈,就炸掉了我們一兩棟房子。幸虧我們每天都跑出去,所以學生、老師都沒有事。抗戰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基本上就是每天早上吃了飯,然后背著糧食出去到外面吃了中午飯,下午再回來。天天這樣。”
面對猖狂的日寇,王適存心中生出一串疑問:“那個時候,我常常在想,日本鬼子的飛機這么猖狂,這么欺負咱們中國人,我們的飛機哪去了?為什么不迎頭痛擊?”
不明究竟的他,跑去請教老師,這才知道,當時國家非常落后,尤其是航空制造業,更加落后,根本沒有幾架能與敵人對抗的飛機。少年時的王適存認為,想要國家強大,先得把航空搞上去,“航空救國”的念頭漸漸在他心中形成。
入讀浙大航空系,師從范緒箕、梁守槃
1944年,王適存高中畢業,當時正逢日本人打長沙,內外消息不通。王適存輾轉從湖南來到貴州,在貴陽期間,湊巧得到消息:在遵義的浙江大學要招航空系新生。王適存立即從貴陽趕赴遵義,考入了航空系。
當時的浙大,除了中文課,其他科目都是用英文教材,老師上課時英文、中文夾雜在一起講。王適存讀的是航空工程系,但大一期間,課程都是和機械系一起上的,航空專業方面的課程基本沒有。所以,大一這年,喜歡國文和英文的王適存就將精力主要花在這兩個科目上。他終身保留著閱讀古典文學和歷史名著的愛好,直到晚年,每次出差都會買幾本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書。
王適存到了大二的時候,范緒箕、梁守槃等知名教授來到浙大,航空系正式組建起來了。范緒箕早年留學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在世界著名科學家馮·卡門的指導下獲得航空工程博士學位,是錢學森的好友兼師弟,來浙大之前,范緒箕曾在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任教授。梁守槃早年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獲碩士學位。來浙大之前,曾在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和機械系任副教授。“重量級”教師們的精彩講課,給王適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晚年在談及梁守槃時,曾有這樣的記憶:“他上課從不帶書本、講稿,就在講臺上這么講,條分縷析,侃侃而談,課講得很好,很吸引人。”
1948年從浙大畢業后,王適存進入位于上海龍華機場的中國航空公司,被分配在航空機械工程室工作。1949年9月,他回到母校,擔任航空工程系助教。
留學蘇聯
在蘇聯遇到影響一生的大事——受到毛主席接見
1952年,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3所學校的航空系合并,成立華東航空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之一)。當年10月,學校正式在南京成立,王適存也隨學校來到南京。
1956年,王適存取得了派往蘇聯留學的資格,1957年進入莫斯科航空學院攻讀直升機專業。許多俄羅斯的國家院士、科學家及一些著名的宇航員都出自莫斯科航空學院。
王適存來到蘇聯一個月后,遇到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大事——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典禮后,在莫斯科大學的大禮堂接見了留蘇的中國學生,王適存就是這些學生中的一員。
王適存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曾有過這樣的表述:“毛主席一講話,這個開場氣派就不一樣。他說‘同學們,我向你們問好!’不是一般人說的‘你們好’,而是‘我向你們問好!’后面講的話,我已經背得很熟了,‘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他一字一句講得非常的氣派,的確不同凡響。”
毛澤東后來在談及這次接見時,曾深情地對這批留蘇學生寄予厚望:“這些年輕娃娃在這里學成回國后,都會成為很有用的人才。”在以后的歲月中,王適存一直持續地從這次接見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并把這種力量傳遞給他的學生。
“王適存渦流理論”奠定他在學界的地位
王適存在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的是直升機空氣動力學,他的畢業論文所研究的是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人能解決的直升機前飛時旋翼的空氣動力學問題。
在王適存完成畢業論文后,他的導師維利德格魯貝表現出少有的激動,并對論文大加贊賞,而且毫不猶豫地畫掉原論文的題目——《旋翼在前飛時空間一點誘導速度計算》,將其改為了《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對于導師的做法,王適存覺得“廣義渦流理論”這個詞似乎過于高深,擔心自己的論文與之不相配。
到了論文答辯的那一天,他深深地被老師的遠見所折服——只有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表現出自己研究成果的理論價值。對于學生的論文,維利德格魯貝表現出高度的成就感。
答辯結束后,學院的師生們簇擁著王適存走向餐廳,為他舉行一個小小的慶祝儀式。王適存的答辯順利通過,并獲得了副博士學位。不過,沉浸在喜悅中的他,并沒有想到,后來,他的這篇論文會被蘇聯國防出版社發表,并在次年由美國NASA全文轉譯以AD報告的形式出版。1966年,蘇聯著名直升機設計師米里,在他主編的專業書里,對王適存的這篇論文做了詳細介紹,并將論文提出的理論命名為“王適存渦流理論”。這個著名的理論也奠定了王適存在世界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理論界的學術地位。
教育生涯
一生致力于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研究
王適存回國后,先后在西北工業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理論研究和教書育人上。上世紀60年代初,在他的提議下,西工大計劃設計制作一架雙座小型直升機,項目經過推動后,呈報到了國防科委。1965年春,學校接到了研究小型直升機的任務。然而,遺憾的是,當取名“延安2號”的小型直升機的研制在學校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的時候,王適存卻因為政治問題被迫離逐漸淡出研制。
雖然沒能自始至終參加“延安2號”的研制,但“文革”結束后,王適存在專業領域又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
上世紀70年代末,在中南直升機設計研究院技術人員的配合下,他撰寫了《旋翼在揮舞平面內的氣動載荷》系列論文,他在其中提出的計算方法,在我國直升機研制中沿用至今。上世紀80年代,他引入旋翼自由渦系概念,并創造性地采用圓弧渦元,使新的旋翼氣動分析方法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上世紀90年代以后,他轉向旋翼槳尖形狀——改造旋翼的研究,并取得不俗的成績。
責編:admin2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