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時軍:“一帶一路”戰略呼喚適航國際合作
盡管中國已經與“一帶一路”沿線的諸多國家建立了雙邊適航合作關系,中國民航局適航審定司司長殷時軍在25日的2015年民航發展論壇上仍然表示,“一帶一路”戰略呼喚更加廣泛的適航國際合作。
殷時軍說,我國已與2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適航合作關系,其中很多合作對象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俄羅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南盟的尼泊爾、斯里蘭卡,東盟的印度尼西亞、緬甸、老撾、柬埔寨、菲律賓,歐洲的歐盟,太平洋島國的密克羅尼西亞、湯加、瓦努阿圖等。還與歐盟國家斯洛文尼亞就小飛機簽署了雙邊適航合作協議。
據統計,中國民航已進口民用航空器5000余架,而出口民用航空器則僅近200架。殷時軍表示,隨著中國民航發展和對外交流增多,兩個數字之間的差距有望逐漸縮小。他們也期望這樣的狀況早日出現。
至于未來發展,他說,中國民航愿意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拓展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周邊國家的雙邊適航合作,推進雙邊適航協議簽署,為航空產品交流創造良好的雙邊環境;也愿意加強與運營國產航空器國家航空安全合作,包括開展技術合作、提供培訓、派出專家組現場支持以及分享適航管理理念、程序標準和審定經驗。
在肯定雙邊適航工作優勢的同時,殷時軍也指出,其存在重復性強、工作負荷重、效率低等局限,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相應企業增加了經濟負擔,加之還有一些非技術原因影響著適航合作的順利推進,他們也在思考如何對雙邊適航合作模式加以改進。他提出,初步方案是在加強雙邊適航基礎上,嘗試開展多邊適航合作新模式。包括建立國產航空器運營適航論壇和“一帶一路”國家適航論壇,分享使用經驗,解決共同的安全關切。同時,開展地區適航務實合作,推動適航證件互相認可,建立最大程度的相互信任,最大限度降低航空產品國際交流的企業成本。進一步的倡議則是在國際民航組織框架下探索“全球單一適航”機制,推動互相接受設計國的適航證件和審定結論。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