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敏:未來短途航線只有廉航能與高鐵抗衡
10月14日香港快運航空在深圳舉辦轉型成為低成本航空公司兩周年慶典,會上香港快運執行董事長兼總裁馬志敏還宣布開啟慶祝兩周年大促,放出5萬張覆蓋全航點的22元機票回饋用戶。去年以來亞航、虎航等廉價航空虧損情況嚴重,在此背景下香港快運兩年來經營狀況良好,對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馬志敏,探討我國廉價航空發展前景。
南方日報:與內地航空公司相比,香港快運競爭優勢在哪?
馬志敏:與香港航空最大的優勢是跟消費者貼得很近,我們官網直銷比例已經超過了85%,在這方面節省了很多中間成本;相比內地航空公司,我們在香港的運行成本更有優勢,比如我們的航油價格比內地每噸便宜1000多元,而航油成本占到航空公司成本的40%;另外香港公司可以獲得優惠的稅收政策,并且金融發達,容易獲得資本支持;在人才獲取上更容易,比如職業經理人、飛行員等都可以向全世界招聘。
南方日報:香港快運的旅客中,內地旅客占據多少?
馬志敏:之所以來深圳做兩周年宣傳,就是因為我們很重視內地旅客,特別是珠三角的市場。雖然最主要的市場還是香港,但珠三角都是我們的“基地”,實際上是服務于整個珠三角地區。目前有將近30%的旅客是從內地經過香港,通過我們的航班飛往第三地,因此我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珠三角游客能乘坐香港快運的航班。
南方日報:像亞航、虎航去年以來經營狀況都不是很好,香港快運這兩年的情況怎么樣?
馬志敏:香港快運從2013年開始起步,第一年是打基礎的階段,所以是處于一個虧損的狀態,今年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上座率比較高。今年我們在保證給旅客提供仍然非常低廉票價的同時,又能使公司盈利,預計到年底可以徹底扭虧為盈。
南方日報:那么對于中國廉價航空而言,目前有沒有什么困難?
馬志敏:目前整個空域資源不足,對于新成立和規模小的航空公司而言,在空域資源分配上有先天弱勢。而對于低成本航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低成本運營,將飛機、飛行員等資源最大化利用。如果說飛機不能得到足夠的起降的時刻、不能拿到足夠的航線航權,“飛不起來”是很難把成本降下來的,所以希望未來在這個方面政府能給予低成本航空公司更多的傾斜。此外在運行的保證環節,比如地服公司、維修公司等,希望能有更多的服務商能進入到機場,給航空公司提供更多的選擇。
南方日報:您認為國內廉價航空的發展前景怎樣?
馬志敏:這兩年來中國低成本航空發展有很大的進步,春秋航空是一個先行者,西部航空也做得不錯,并且民航總局也陸續在出臺一些政策,支持低成本航空的發展。我認為未來在短途的航線上能與高鐵對抗的,也只有低成本航空公司可以做到,這是大勢所趨。
在歐洲你能看到兩小時之內的航線已經幾乎都被低成本航空覆蓋了,大的全服務公司都退出了,因為他們無法和低成本航空公司競爭,未來國內的格局也會向這個方向發展。所以有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在轉型,或投資成立新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總有一天能看到低成本航空將在國內市場占到很大份額。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