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打造國際旅游名城的機場發展思路
為深入貫徹九江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三打造兩提升”重點舉措,推進九江旅游國際化,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名城,九江市印發了《九江市打造國際旅游名城的實施意見》。方案中提出:通過學習新加坡等地的國外先進經驗,國內借鑒杭州、成都等地的示范案例,全面創建山江湖城海各類國際品牌,加快實現我市城市旅游、文旅融合國際化發展。對交通方面提出了“完善國際化配套,構建主客共享的旅游空間體系,提升旅游基礎配套國際化標準,實現立體交通、集散服務、城市功能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現就九江如何以機場為切入點,借鑒新加坡旅游業發展淺談幾點認識。
一、 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啟示
國土面積約719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其旅游資源并不豐富,但經過多年的城旅融合建設和目的地營銷,新加坡已經從金融之都變為東南亞地區最迷人的目的地之一。環球影城、牛車水甚至鴨子船、榴蓮冰棍等都讓人津津樂道,新加坡用足了飛行中轉站的地緣優勢,把過境地用非同一般的城市魅力變成了目的地。“游覽新加坡”網站顯示了東道主對旅游的用心,他們深刻知曉文化沉浸式旅游需求的激增,他們更知道市場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源。
(一)科學規劃,資源開發從“有限”到“無限”。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對旅游產業的管理和規劃,注重保存歷史和發揚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的規劃布點旅游景點;新加坡旅游業發展規劃、分區規劃、圣淘沙旅游區建設規劃等旅游發展規劃,按自然生態、文化與人文、遺產與娛樂、寓教于樂、時尚休閑等規劃分布11個旅游片區,把旅游資源的開發從“有限”到“無限”。
(二)傾力打造,景不到“最”死不休。新加坡從20世紀60年代建國時起,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特”的策略,優先發展那些花錢少、帶“最”字的景點,以“最”字做招牌吸引游客,打造了一批號稱世界之最、亞洲之最的景點,力求景不到“最”死不休;從80年代開始,每年對旅游業的投入達2億—4億美元,2007年安排20億新幣作為旅游業發展基金支持發展旅游業,使新加坡從一個旅游資源不足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國家。世界最大的摩天輪、東南亞最大的飛禽公園、世界首個夜間動物園、世界最大的海洋館(S.E.A.海洋館)、世界首個夜間F1車賽等。這些“最”景產生了轟動效應,吸引了千萬游客。這個簡單的創意在為新加坡帶來滾滾財源的同時,也獲得了無數獎項。
(三)精心謀劃,節慶活動豐富多彩。新加坡是有華族、馬來、印度三大民族、10大宗教的多元文化國家,融匯了東西方文化特色。他們善于弘揚多元文化,在農歷新年、中元節、國慶節、中秋節、開齋節、屠妖節、蹈火節等法定節日,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活動,每年還舉辦藝術節、美食節、時尚節、馬會、世界名廚峰會、妝藝大游行等慶祝活動,吸引各國游客。新加坡每個月份都有節慶,都有吸引人的活動,將新加坡進一步打造成為一個好玩又有文化氣息的國際都會。
二、 以機場為切入點打造國際旅游名城的可行性
民航業內有句行話:“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強,上民航”,生動闡明了一座機場對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發展民用航空可以極大促進招商引資,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財富流的增長,促進觀光旅游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便捷的綜合立體交通特別是擁有民航運輸優勢已成為一個現代城市開放繁榮和綜合競爭力的新標志。
(一)加快民航發展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需要。習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再次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復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依托機場打造綜合交通規劃體系,并融入九江大交通體系,是“同城化”背景下統籌九江全域發展的難得機遇。結合九江總體規劃的調整,將機場作為一部分,有利于以機場融入九江綜合交通體系的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由各個區域和節點的大循環組成,民用航空作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快捷運輸方式,理應在暢通九江大循環中發揮作用。
(二)加快民航發展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需要。近期,總書記考察朱熹園時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16年2月3日,總書記親臨江西考察指導,指出:江西是個好地方,生態秀美,名勝甚多,廬山、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聞名天下,人稱"廬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龍虎天下絕"。廬山天下悠,說明九江歷史文化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廬山的鐘靈毓秀孕育了九江的山水氣質,歷朝歷代的人文接續濃厚了九江的筆墨味道。“山水”和“筆墨”是九江城市的當然標簽,山水藏筆墨,筆墨納山水。地方因人物而生動,王羲之、慧遠、陶淵明、陸修靜、謝靈運、李太白、白居易、周敦頤、蘇東坡、黃庭堅、岳鵬舉、朱文公、江萬里、王陽明等等,每個時期都有偉大的靈魂在這里行走和駐留;文化因故事而精彩,杏林春暖、舌戰群儒、赤壁之戰、虎溪三笑、阿彌陀佛、桃花源記、百犬同槽、岳家臘魚,鄱陽湖大戰、白鹿洞、縱囚墩,樣式雷等等,每個角落都有生動的故事在這里流淌和演繹。增強九江文化自信就是增強中華文化自信,講好九江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綜合立體、多式聯運的現代交通體系是講好九江故事絕佳路徑。
(三)加快民航發展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人民航空為人民的發展理念,讓民航改革發展成果惠及社會大眾,不斷提升航空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是民航的根本服務宗旨和最終發展目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消費和交通出行將處于升級加速階段。人民群眾交通出行的大眾化、國際化和多元化趨勢更加明顯,要求民航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豐富服務產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民航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00公里的民航速度不光要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講好九江故事,還要為廣大九江人民群眾的出行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三、以文化為著力點的機場發展思路
(一)依托人文圣山,打造特色窗口形象
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國土面積只有700多平方公里,卻拿出了15平方公里建設機場,因為土地資源的極度匱乏,機場因此被給予更多的產業附加,比如免稅店、動漫城、美食城、叢林展示的城市花園等,硬生生把一個機場做成了綜合體。九江機場未來也希望通過5G技術將把廬山和廬山西海的絢麗畫面實時傳送到候機樓的智慧大屏,讓廣大旅客“盡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機場中”。
(二)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九江文化旅游引爆點
在機場范圍進行九江廬山文化布置,將機場作為環廬山旅游的一個景點,廣大游客引入機場后,還可以將機場作為九江特色商業的展示區,通過文化引流,地面交通便捷后,可以將機場打造成九江市民的休閑區,進而帶動旅游流、公務流。先由九江綠色的美景入眼,再由九江歷史的美人入心,進由九江人文的美事入腦,最后落地九江產業的美食入胃。
(三)激發文化的商業力
文化概念一旦與商業力量集合,在其包裝形式、傳播能力、滲透效率方面均將產生強勢的能力。目前,還有很多這樣以文化創意引流商戶激活“老產業”,在南京開在商場里的德基美術館正在升級改造,將蝶變為集藝術、文化、智能科技為一體的德基文化區,構建城市新生態;文化創意小店與餐飲業態互補“引流”;茶樓入駐國民小劇場,“活”了南派相聲的同時也帶動了劇場經濟……文化“引力”正進一步變現為消費活力。很多高顏值多元化經營的產業吸引了不同需求的游客,成就了許多新的商業網紅打卡地。
文化模式的建設涉及文化元素的組合,這需要把不同的原料拼湊到一起組合成不同的文化大餐。目前九江的文化比較分散,劉奇書記調研廬山時,強調“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把“廬山天下悠”品牌唱得更響。我們可以通過機場的平臺,通過文化引流,進而聚集流量,為實體商業加分。
文化為媒,吸“睛”吸“金”。九江有金山銀山般的青山綠水,洋溢文化自信的歷史積淀,四省通衢的優勢區位,匯聚九川的人文情懷,都是民航賴以發展的條件和基礎。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九江民航事業一定能做大做強,助力國際旅游名城建設,助推九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貢獻力量。(作者系江西省機場集團有限公司九江機場分公司總經理 陳衛清)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空港觀點:機場廣告在人文機場建設中的作用探析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