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觀察:淺析我國中小機場航空旅游發展問題及建議
隨著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綜合貢獻占比已超過11%(2019年數據),成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各類交通設施的不斷改善,以機場為節點構建的立體、高速交通網絡等,改變了游客的出行方式、旅游觀念,從而使航空成為現代旅游的基本交通方式,航空旅游逐漸成為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和全域旅游的快速推進,航空運輸作為旅游業的基礎支撐和先決條件,對旅游業的帶動和發展作用愈加凸顯。中小機場是民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旅游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以更高的運行效率、更好的服務水平、更強的市場能力滿足游客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出游需求,是機場面臨的機遇也是挑戰。當前,我國多數中小機場在“航空+旅游”發展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航空+旅游”模式下產品單一。我國多數中小機場缺乏精準針對不同需求游客的航旅線路和品質服務,航空旅游特色產品不鮮明,產品多以觀光旅游為主,休閑娛樂、民族文化、航空體驗等產品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
二是“航空+旅游”資源輻射范圍有限。由于中小機場航線網絡通達性普遍不足,干支結合、支支相連的輪輻式航線網絡尚未健全,短途運輸航班執行率難以保證,新開航線協調難度較大,干-支-通聯程渠道不完善,難以串聯全部旅游景點,以機場為核心的航空旅游生態體系有待。
三是“航空+旅游”融合模式機制不完善。我國部分中小機場與航空公司、周邊景點、大型旅行社、OTA平臺等均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和聯動,航旅信息、資源、人才交流等共享機制尚未建立,航旅聯合宣傳營銷方式有待完善,“以航促旅,以旅彰航”的格局尚未形成。
旅游與航空,二者是利益共同體,航空業不僅是旅游業的催化劑,也是其重要的發展引擎。隨著國內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扎實推進,“低密度+高質量”的品質旅行和“大眾化+高頻次”的休閑化旅行將成為新常態,我國中小機場應當把握國內航旅市場恢復機遇,從以下“四化”著手:
優化航線。加強與國內優秀旅游城市、區域樞紐機場、中轉機場的航空聯系,逐步培育市場,擴大航空資源輻射范圍;推進通航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通航旅游發展基礎,通過支支串飛、環飛、短途航空運輸等運輸服務匹配不同類型的旅游目的地,增加至區域旅游城市(景點)的連通性,提升旅游資源聚集能力;推行通程航班,優化旅客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增加旅客流量,促進全域旅游的發展。
細化產品。針對大眾、旅游、商務等不同類型旅客,重點圍繞休閑度假旅游、健康養生旅游、家庭親子旅游、體育旅游、研學旅游和鄉村旅游等領域,進行分層次、多樣化的產品設計,向旅客提供“空高”聯合中轉產品、“機票+酒店+門票+其他交通”產品、低空觀光旅游產品等一站式、品質化、個性化的產品服務,打造以機場為核心的航旅品牌。
強化營銷。大力推進航旅新基建,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采取“機場+互聯網+大數據”營銷,充分對接全域優質旅游資源,與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IP合作,推動本土文旅走進機場,加強與旅客的互動交融,促進旅客線上UGC內容產生,打造特色鮮明的航旅形象;利用大數據技術深挖航空旅客價值找出目標客戶群的旅游偏好、消費偏好和行為特征,建立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營銷宣傳體系,推進航旅數字化和便利化,開啟全域智慧旅游新模式。
深化合作。深化與區域內旅游資源、其他旅游機場、航空公司、酒店、地面公共交通等合作,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勢資源,通過跨產業、跨部門、跨區域合作,加強航旅信息、資源、人才共享,形成優勢互補,實現航旅產品的聯盟化、市場化運作。(尤懷墨 )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讀高俊《論民航產業化》有感:思考的力量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