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俊《論民航產業化》有感:思考的力量
孟春時節,生機萌發。
中國民航出版社推出“民航高端論叢”,猶如一陣春風,在乍暖還寒的日子里喚醒了久違的新綠,一經推出便在業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其中,由民航局綜合司高俊同志所著的《論民航產業化》,作為論叢首部作品格外引人關注。正如著名經濟學家魏杰先生在序文中評價的,本書是一本解讀中國民航發展政策的著作,是一本反映民航改革開放歷程的著作,也是一本致力于民航理論創新的著作。
與高俊兄結識已有20余載,從上世紀末一起從事中國民航報駐站記者工作、交流新聞寫作經驗,到同時致力于各自單位的宣傳報道、分享輿論工作體會,從邀請他到民航大學作政治理論學習專題輔導,到互鑒各類公文寫作心得,我始終感到每一次接觸,他總是不知疲倦地認真學習和理性思考,每一次都能呈現新的觀點和獨到見解,令我受益良多。正因如此,我在第一時間通讀全書,一個深刻的感受撲面而來,這就是思考的力量。
首先,用新思想引領思考。《論民航產業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全書34篇文章中,直接涉及學習貫徹落實新思想的相關內容占一半以上。比如,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航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歸納為戰略產業論、安全發展論、服務品質論和精神動力論等四個方面,進一步把其中的民航戰略產業論展現為“五個雙重”;又如,把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總結為“四個原則”;把總書記關于思維的方法歸納為“七個方面”;把總書記關于深化改革的思想梳理為“十個方面”;把總書記關于紀檢監察的論述梳理為“十個聚焦”;把總書記關于信訪工作的要求提煉為“十三個方面”等等,都結合民航實際工作,進行系統思考,不泛泛而談,不生搬硬套,不矯揉造作,既有“結合”的活水源頭,也有“結合”的點線面網;既有“結合”的原則性和嚴肅性,也有“結合”的靈活性和針對性,體現了作者“結合”的功力。
其次,用新理論激發思考。全書以推進民航產業化、構建航空生態圈為主題,著力在學理、規律和邏輯上下功夫。從對航空經濟學派的學習到對航空都市學派的借鑒,從產業經濟學到航空經濟學,作者首次系統提出民航產業化理論,包括民航產業化概念定義、實質本質、內涵外延、基本原則、方法路徑和規律趨勢等,并將民航產業化作為書名,這是作者對民航發展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一個重大貢獻。比如,民航產業化是為了加快民航強國建設;實現民航產業化要把握“三個邏輯”、做到“四方協同”和“五方推進”;航空制造業要把握航空器“四個趨勢”;民航產業化要從“十個方面”深化研究,等等。既有“創新”的理論依據,也有“創新”的實踐要求;既有原創性理論“創新”,也有闡釋性理論“創新”;既有理論“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有理論“創新”的現實性和可行性,體現了作者“創新”的能力 。
第三,用新方法系統思考。全書以方法創新為主線,著力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推進方法上下功夫。作者受過專業哲學思維訓練,又有長期從事文字工作歷練,加上在綜合司高強度嚴要求鍛煉,對文章標題、結構和邏輯十分講究,能夠言簡意賅、全面準確。本書文章基本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結合的方法,提出問題直截了當、單刀直入,分析問題抽絲剝繭、鞭辟入里,解決問題簡潔明快、切實可行。比如,推進民航高質量發展要把握“三性”;實現民航高質量發展要“四個變革”;加快民航新基建要“五個發力”;正確看待民航發展形勢要把握“六個兩”;抓航空安全要樹立“七個思維”;推進海南自貿區建設民航要打造“八個高地”;民航理論創新是“1+8模式”;認識理解“四強空管”要有“十個角度”等等。既有“運用”的結合點,也有“運用”的著力點;既有“運用”的方向性,也有“運用”的精準性,體現了作者“運用”的實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了思考,再多的學習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抱殘守缺。新時代新階段新征程,需要我們慎思明辨、以思導學,思而創新、思以促變。
研讀有用之書,是能夠引發我們思考的。《論民航產業化》,足以引發大家的思考。(作者王成 系民航博物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淺談支線機場安全監察現狀與思考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