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機場時代,何去何從?
珍惜和盡量利用好城市既有的老機場資源,保留老機場的民用航空運輸功能應該是未來的理智選擇。
【案例】
如今的合肥駱崗機場一片沉寂,廢棄不用又尚待開發的空曠地面成了天然的停車場。
由于緊鄰市區,加上站坪和候機樓狹小以及濱湖大建設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服務36年的駱崗機場于2013年5月永久關閉,等級為4E的合肥新橋機場正式啟用。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市建設面積不斷擴張,過去原本位于郊區的機場現已逐漸為城市所包圍。
為了徹底解決機場與城市發展之間日益嚴重的矛盾,很多城市逐漸放棄了擴建機場計劃,選擇搬遷離城市太近的老機場,擇址新建。
比如,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廣州白云機場,是國內三大航空樞紐機場之一,其旅客吞吐量和起降架次曾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但由于舊白云機場位于市中心,狹小、擁擠,經過數次擴建但仍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于2004年搬遷到新白云機場。
另外,作為中國西南地區門戶樞紐機場的昆明巫家壩機場,由于離市區僅僅6.6公里,周圍已被城市包圍,不具備原地擴建的條件,不得不投入380億巨資建設了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后機場時代來臨,一個問題值得思考,這些老舊機場究竟需要怎樣的涅槃,才能得以重新規劃利用?
【分析】
老機場的命運
目前,從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看,老機場的改造利用有以下幾種模式。
有的是繼續作為民航機場使用。1999年9月,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建成通航后,距市中心僅13公里的上海虹橋機場繼續使用,形成了國內唯一的“一市兩場”,以浦東機場為主建設國際復合型門戶樞紐,加快構建樞紐航線網絡和航班波;而虹橋機場則以境內點對點運營為主,在國內航線樞紐結構中發揮作用,同時承擔城市和地區通用航空(如公務機等)運營機場的功能。
第二類是作為軍用機場使用。例如,1997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建成啟用后,南京大校場機場繼續作為軍用機場保留下來,并于1998年進行了擴建。同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建成通航,距離市區中心6公里的老機場由軍民合用轉換為軍用機場繼續使用。
還有的城市選擇徹底廢棄,老機場作為他用。這種模式占了國內老機場使用模式的絕大多數,搬遷后的老機場騰退出大片優質城市建設用地,又正好是一些城市規劃未涉及或較少涉及的地區。通過周密的規劃設計,可以進行大型城市公共中心的建設。
這其中又可以分為提前規劃,搬遷后規劃和廢棄多年后再利用等模式。提前規劃的以昆明巫家壩機場為代表,在機場搬遷一年前就啟動了老機場規劃設計工作,經過方案比選和咨詢論證后,發布了《昆明巫家壩新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未來將把巫家壩片區打造成為獨具特色、魅力和活力的昆明城市新中心。
也有不少城市在機場搬遷后再進行規劃設計,比如廣州在白云機場搬遷三年后,才出臺《白云新城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老機場以白云新城的全新姿態回歸,以絕對優質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廣州北部片區的商業服務中心,并積極發展各類商業、服務業。白云新城商圈的崛起填補了白云區商業的空白,也為廣州的商業發展開創了新局面。由老機場航站樓改建的5號停機坪項目是國內最具民航特色的購物中心。
另外,還有不少機場在廢棄多年后,再進行開發利用,例如1999年3月海口美蘭機場啟用后,大英山機場就遭廢棄達7年之久,機場搬遷后留下的3000畝閑置土地,一度成為養牛場地。2006年,海口市通過了《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大英山機場將被打造為商務行政辦公、商業零售、文化娛樂、旅游服務加配套居住的“四加一”現代化綜合型城市中心區,經過多年的開發,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榮獲2012年度“中國最佳城市規劃新區”大獎。
從數量上看,采取第一種模式的只有上海虹橋機場一個,作為軍用機場繼續使用的也非常稀少,絕大多數城市采取了“廢除一個,新建一個”的遷建模式,利用老機場的土地,由政府出面將機場規劃之后,分段分塊拍賣給開發商進行建設。
【縱深】
替代性誤區
由于一些大中型城市的機場建設和發展,與其所在城市的規劃缺乏有效銜接,導致機場擴建嚴重缺少建設用地,特別是在凈空保護、噪聲影響和電磁環境保護等方面產生難以解決的矛盾,不僅影響了航空運輸業務的發展,也限制了機場周邊地區的建設和經濟發展。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民航業平均增速為17.6%,創造了民航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超過中國GDP的年均增速10%,未來仍將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預計在10年內,我國千萬人次級別的機場數量將超過美國。
然而,在大中城市掀起機場改擴建潮的同時,機場規劃建設研究沒有跟上,對國際通行的“一市兩場”“一市多場”沒有進行認真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資源和建設資金浪費。
回顧國內老機場開發與利用的類型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的老機場在發展空間達到飽和時,民航局方的指導意見是“適度超前,量力而行”,即在規劃布局、建設規模方面要適度超前,在建設標準方面量力而行。
民航局方認為當前中國機場的建設并非超前,而是大大滯后,在這樣的判斷下,按照局方“超前發展也是一種量力而行”的意見,實際操作中,相關城市往往選擇新建一個大型或超大型機場去取代老機場,而不是增建一個規模適度的新機場來共同滿足城市航空運輸需求。
據媒體報道,舉世矚目的北京新機場或超千億,新機場定位為“復合型、超大型國際機場”,與澳大利亞悉尼第二機場歷時30多年的研究討論相比,我們不禁要問投資邏輯不清晰的巨額投資,是否履行了必要的程序和風險控制呢?
【路徑】
并存共用
與國內習慣廢棄老機場相比,國外往往都對老機場保留使用,形成了“一市兩場”或“一市多場”現象。
以英國倫敦為例,航空運輸業快速發展,多年來建設并投入使用了6個機場。新機場不斷投入使用,可是老機場也沒被拋棄。其中,擁有1 條跑道和1 個航站樓的倫敦盧頓機場,早在1930年代就已經建成,目前仍在接待著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78%來自定期航班,22%來自包機服務,2013年旅客吞吐量排名英國第7,歷經了80年時光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一市多場”機場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已較為普遍。在歐洲,米蘭、柏林擁有三個機場,巴黎擁有戴高樂機場、奧利機場,羅馬、斯德哥爾摩、奧斯陸也擁有二個機場。在美國,紐約有6個機場,洛杉磯有5個機場,波士頓、邁阿密都有4個機場,華盛頓和舊金山各擁有3個飛機場,芝加哥為“一市兩場”的城市。在亞洲,有8個“一市兩場”的城市,分別是上海、首爾、臺北、吉隆坡、雅加達、東京、大阪、札幌。
是否保留老機場航空運輸的最典型案例,要屬泰國曼谷機場的存廢之爭。2006年9月,耗資約38億美元的素萬那普機場啟用后,原廊曼國際機場的所有航班均移至新機場起降,老機場停止使用。可是由于素萬那普機場運行中出現的行李丟失、旅客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泰國不得不于四個月后恢復了老機場的使用。時任泰國總理素拉育說,泰國政府是在仔細討論了新機場“素萬那普機場”目前面臨的問題后作出上述決定的。他指出,曼谷同時使用兩個機場可以更好地為旅客服務,也可以適應日益增長的航空業需求。
可以看出多機場體系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的通用模式,老機場保留使用能夠充分利用老機場設施設備資源,有效避免單一超大型機場規模不經濟現象,減少空域流量控制、縮短飛機實際地面滑行時間,多機場體系在投資效益、旅客出行便利性和城市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優越性。
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民航事業仍將持續快速增長,機場建設將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期,民航局“十二五”機場建設規劃中,明確了將建設82個新機場和擴建101個現有機場。
在機場建設過程中,以滿足合理需求為原則,在保證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的情況下,切忌過度超前、貪大求洋。我們要珍惜和盡量利用好城市既有的老機場資源,保留老機場的民用航空運輸功能應該是未來的理智選擇。
據報道,即將建設新機場的成都、廈門二城市,已經明確表示將借鑒“一市兩場”的“上海模式”,在新機場投入使用后,老機場將保持適量的航空運輸業務,這對進一步探索我國大城市多機場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朱文川 發表于《決策》雜志2014第2期)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馬航客機失聯暴露應急與安檢漏洞
- 下一篇:公務機服務“生態圈” 發展路徑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