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空難—安全與效益的思考
幾周前,距離我們最近的一起民航空難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版面。北京時間7月7日凌晨2點28分,韓亞航空的214號航班在舊金山機場降落時觸地起火,3名90后中國少女在事故中不幸罹難。雖然美國NTSB的調查還沒有確認事故原因,但這次空難背后隱藏的問題仍然引發了許多思考。
韓亞航空從1994年開辟第一條中韓航線至今,在中國已經開通21個城市的29條中韓航線,每周運營195個航班,通過韓國中轉航班可通達十余個美國和歐洲城市。在多年致力于開發中國市場賺到盆滿缽滿的同時,韓亞的安全管控體系是否同樣給力,民航企業又該如何處理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呢?
首先,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安全是民航永遠的主題,也是永遠都不能逾越的紅線。舒適、快捷是民航消費者的訴求,而安全則是不言自明的應有之義,如果人身安全都無法保證,旅客們是無論如何不會選擇乘坐飛機的。當一名B777機型駕駛經驗只有43小時的飛行員坐在機長位置上時,人們很難對把握著數百人生命的那雙手抱有信心。
其次,安全是效益的基礎。民航是一個視安全如生命的行業,安全衍生出服務,安全創造出效益,沒有安全做基礎,追求效益只能是水中月、鏡里花。早在1985年,日本航空公司的一架B747飛機墜毀,造成520人罹難的全球最大空難,使這家一貫以服務質量著稱的航空公司元氣大傷,并長期徘徊在盈虧邊緣;11年前的臺灣華航空難,使旅客的乘機信心遭受重創,客座率在一夜之間從77%下降到60%左右,華航苦苦掙扎數年才走出空難的夢魘。
再次,服務和效益替代不了安全。服務是效益的手段,效益是企業的追求,而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韓亞航空近年來榮譽頗豐,2009年Air Transport World評選的“年度航空公司”,2010年更被Skytrax評為“年度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然而榮譽掩蓋不了安全層面的問題,且不說1993年7月韓亞航空造成68人死亡的重大空難,就是兩年前的B747貨機墜海事故至今也沒有官方說法。
最后,安全與效益是辯證統一關系。在2012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李家祥局長就提出了要把握好堅持“安全第一”與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關系。安全與效益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安全就沒有效益,而為安全配置更多的資源則意味著效益的降低。民航企業擔負著社會責任,安全裕度、經濟效益、優質服務一個都不能少,要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必須在辯證統一中尋找到平衡點。
3名90后女孩如夏花般絢爛的生命隨風而逝,在惋惜哀悼之余,我們這些從業者更應該反躬自省,如何擺正行業安全與效益的關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 我們的航班,為什么延誤那么多?
- 下一篇:珠三角五大機場深化合作路徑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