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五大機場深化合作路徑再思考
自2001年起,珠三角地區香港、廣州、深圳、澳門、珠海五大機場為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建立了每年輪流主辦的“大珠三角地區五機場主席會議”機制。2013年主席會議日前在珠海機場召開。在《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年~2020年)》等行業、區域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珠三角五大機場的深化合作迎來了歷史性的“黃金機遇期”。筆者認為:相關機場管理者應積極需要運用“協同創新”的新思維,去思考如何開創“合競共贏”的新模式。
一、通過股權安排統一各方利益
“和而不同”是競爭者之間合作的普遍范式。在本次主席會議上,與會者不難關注到五大機場管理者對其之間開展實質性、務實性合作問題的關切。在現有的五大機場的四個管理和四個控股主體的情況下,大家面對同一塊珠三角航空客貨運輸市場的“大蛋糕”,相互有所保留是難免的。雖然“一國兩制”對這一共同市場有所分割,但隨著粵港澳經濟“一體化”合作的進一步深入,可以預見到這種人為的市場壁壘必將損害到各方利益。建議廣東省機場集團、香港和澳門機場控股公司、深圳市國資委這四個珠三角五大機場的資方,通過一定制度安排下的適當比例的股權置換安排將五大機場的經濟利益加以一定程度的趨同操作。這種在資本層面的“協同創新”機制必將有利于實現五大機場間務實項目的開展,進一步強化彼此間的合作關系和弱化彼此間的競爭關系。
二、通過市場機制發揮各方優勢
五個直線距離均不超過150千米的大城市,擁有五個國際機場,并且它們擁有合計年客貨吞吐量分別超1.2億人次和600萬噸的驚人運營能力,這是多么令人羨慕的“奢華”配置。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隨著商貿和整體經濟的不斷發展,珠三角地區航空市場的客貨運量增長依舊顯著,到2020年,客貨運需求量將分別達到2.33億人次和1000萬噸,到2030年,客貨運需求量達3.87億人次和2000萬噸。面對如此誘人的“大蛋糕”,五大機場唯有運用市場調節手段,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方能實現“按勞分配”而不是“損人利己”的合理市場份額。例如:廣州機場應強化其重要國內樞紐的優勢開通更多國內外航線,打造珠三角國內客貨門戶;香港機場應強化其國際樞紐的優勢拓展更多國際航點,打造珠三角國際客貨門戶;澳門機場應強化其擅長葡語的優勢發展更多拉美歐洲航線,打造珠三角特色客貨門戶;深圳機場應強化其高新技術企業密集和臨近香港的優勢,打造珠三角高新貨運門戶;珠海機場應強化其在航空會展、通航制造、飛機維修等航空輔助產業的優勢,打造珠三角航空輔助產業基地。
三、通過空鐵聯運構筑完美體系
如何有效地將五大機場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珠三角客貨源在它們之間的高效流通以此帶來協同效應,使五大機場能夠為旅客和貨主提供最為便捷的航空運輸方案,這是歷次主席會議討論的熱點。珠三角地區高密度的機場事實上已經基本上消除了它們各自的區位優勢,如果使用準時、快速、便捷的地面運輸方式將五大機場高效串聯起來必將實現“5個1相加大于5”的協同共贏。隨著珠三角高速鐵路網絡的日益完善,五大機場的優勢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可以設想:通過機場高鐵東線連接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個機場,西線連接廣州、珠海和澳門三個機場,通過港珠澳大橋延伸線連接香港和澳門兩個機場。這樣就可以在五大機場之間實現20-40分鐘內完成的高品質的基于陸路的跨越機場中轉。例如:前往港澳的大陸游客和國際中轉旅客可由廣州、深圳、珠海機場前往港澳;前往大陸的港澳及國際人士可由廣州、深圳機場飛往大陸的目的地城市。由空鐵聯運搭建的珠三角地區航空運輸體系新模式將有助于充分發揮珠三角現有航空資源的潛力,有效降低客座率偏低航班對空域資源的虛耗,增強珠三角始發的國內國際航班的綜合競爭力。
四、通過共促聯動突破發展瓶頸
以上討論的是五大機場之間的關系,當它們面對非航空資源約束時,更需要五大機場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在中央、特區、地方、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積極建議:實行統一的航班中轉協議,通過協調海關、邊防等各部門關系,嘗試推出珠三角機場統一國際中轉區;實行統一服務流程及質量控制標準,適時推出珠三角共享機場計劃;共同建立航校,為全面提升珠三角機場航空客貨運輸服務質量提供人才保障;在服務外包領域采取統一集中發標采購,共同降低各自運營成本;在五個機場范圍內推進土地、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的全向交流,以共同提升珠三角機場的全球綜合機場的競爭能力為目標,以為保障珠三角地區經濟快速增長提供高效航空運輸解決方案為己任。
借用民航廣東安全監督管理局局長李淑亮在會上表述:珠三角地區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以主要產業和經濟規模為支撐的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正加速形成。五大機場應發揮協同效應,共同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總之,筆者認為:珠三角五大機場的美好明天取決于其管理者今天的務實行動。秉承“協同創新”新思維,開創“合競共贏”新模式將是可以期待的實現路徑。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韓亞空難—安全與效益的思考
- 下一篇:航空貨運企業如何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