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安全監管力度 促進通航產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自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后,我國通航產業發展迅猛,僅2014年,全行業通用航空生產作業飛行達到67.5萬小時,比上年增長14.2%;企業方面,2014年新增獲得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的通用航空企業50家,適航在冊航空器總數也較去年同期增長279架,其中教學訓練用飛機增加146架,用爆發式增長來形容近兩年我國通航發展一點也不為過。
盡管面臨通航產業增長的巨大壓力,我國通航安全生產整體形勢仍保持著平穩向好態勢,但隨著我國通航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飛行業務量的劇增,通航發展速度和通航安全等保障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今年以來通航飛行安全事故的頻發現象。面對當前新形勢和新情況,保障通航飛行安全特別是“黑飛”問題的治理,如何安全、高效的保障和監管通航發展成為我們民航監管部門和通航從業人員的頭疼問題。
(8、9日,浙江千島湖和黑龍江齊齊哈爾分別發生直升機和農用噴藥飛機出現故障而墜機)
今年上半年,安徽合肥黑飛墜機事件和四川資陽直升機撞高壓線墜落事件還未平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又連續兩天發生兩起通航飛行安全事故,兩起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8人受傷。我們在為逝者扼腕嘆息之余,這也為我們在今后如何保障和監管通航安全方面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眾所周知,一個行業發展不能承受生命頻失之重,通用航空產業作為我國的朝陽產業也無不例外,當我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我們眼前失去,這也為我們留下了更加沉重的任務,而如何不讓“多米諾骨牌效應”在通航產業上演則成為我們后來者需要共同探討的話題。
在當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下,通航發展不斷遇到新問題,出現新情況,我們必須加深對通航產業等相關子系統領域的認識,也必須深刻的明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發展通航同樣如此。我國發展通航產業可以借鑒國外通航發達國家的安全管理經驗,但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我國通航運行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批判性的吸收國外管理經驗,否則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通航安全管理經驗,那就犯了“拿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
在當前事故的具體原因還未出來的今天,筆者結合行業發展現狀,從局方和通航運營者等幾個方面著手,對就如何提高通航安全保障和強化通航安全監管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1)始終堅持低空管理改革適度有序開發原則。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來指導今后通航實際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強化責任制落實、規范監督管理、嚴格執法檢查,有效防范事故發生。
(2)加強通用航空安全監管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安全生產和監管體系建設。各地區管理局可以考慮建立“三位一體”的監管考核模式,進一步明確項目組織人、飛行組織單位負責人、監管部門負責人的質量安全責任,充分發揮局方監督和項目自防自控的作用,做到“人防、技防、物防、心防”四到位。
(3)加強通航安全監管力度,嚴查各類違規違章行為確保航空安全。在全行業樹立安全、高效的防范意識,確保通航安全、穩定發展;各通航運營單位應認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特別是重點排查飛機機載設備、飛機防撞線和人為因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切實做到整改到位,對導致通航安全事故的,應嚴厲追究事故原因和查處事故相關責任人,用事故教訓推動工作。
(4)運用宣傳教育手段,強化安全責任意識。積極推進通航安全生產長效安全機制建設,切實加強對飛行安全監管人員、飛行組織作業人員以及企業主要負責人的安全培訓教育工作,提高安全責任意識。另外,鼓勵通航企業在運營中自愿上報安全隱患情況,在全行業內培養一種不用過分擔心由于自愿安全報告而遭受懲罰的行業氛圍,做到問題的早發現、早處理,把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之中。
(5)積極推進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系統等新技術的應用和建設。ADS-B系統作為集通信與監視為一體信息系統,在某些雷達信號無法覆蓋的區域,ADS-B作為二次雷達的可靠補充手段,其能有效提高地面對空中飛行器的監視能力。為此我們有必要推進相關類似系統的建設,借助新技術的應用,努力做到安全監管無死角,在源頭上杜絕黑飛的可能性,從而為通航產業提供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
在加強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們必須以通航產業為切入點和突破點,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合理掌握,既不放之任流,也不束縛不放,避免進入“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局面。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任何復雜問題都有其本質特征,任何行業發展都必有其內在規律,通航產業的發展同樣無不例外,綜觀近年來發生的種種通航安全事故,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沒有深入的了解和學習通航發展所涉及的相關子系統的關聯性問題,為此我們必須抓住問題的本質,按客觀規律辦事,加深了解和學習通航發展可能帶來的問題,預估未來通航發展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從而研究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和方法。
盡管通航發展過程中會有各種新挑戰和新風險,只要我們不掉以輕心,就有能力、有信心防止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的安全風險,保持通航安全事故率在合理區間,只有這樣通航發展帶來的種種安全問題和監管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最終為推動我國實體經濟建設,促進我國通航產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筆者簡介
溫新壽,機場運行管理專業畢業,有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工作經歷,有通航飛行指揮經驗,對通用航空的發展有自己的體會和理解,現主要從事通航機場建設(高架停機坪)、機場凈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航空運輸要當好核心區建設先行者
- 下一篇:淺析“互聯網+”時代的空勤思想工作方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