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建立安全信息監管平臺的設想
目前,機場的安全監察主要以現場實地巡查督導為主,下步隨著各個機場的持續跨越式快速發展,新跑道、新航站樓、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的建成投入使用,發展與安全監管能力跟不上的矛盾將越趨凸顯,安全監管對象將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機場綜合運行保障系統,如果沒有堅強的技術作后盾,如果單純靠人工去完成,“不留死角”的監管任務只能體現在理論上。
安全監管,工作創新
進行安全監管工作改革,創新監管手段、轉變監管模式是提高未來快速發展航空民用機場安全監管效能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工作程序,告訴安全監管人員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以什么樣的標準去做,讓安全監管人員進入核心安全生產運行的核心過程,抓住其中的關鍵環節,以科技為支撐,建立安全信息監管平臺,健全完善安全監管體系,使機場的“人-機-環”信息盡收眼底,把有限的監管資源用到安全的薄弱環節上,把著眼點放在過程安全和系統安全上,使安全監察由結果被動型向過程系統型轉變,使安全監察突破時間、空間和人力的限制,更加規范、科學、高效。
安全監管,信息先行
企業文化,安全先行;安全監管,信息先行。安全信息監管平臺就是依托信息集成技術,改變安全監管信息分散的狀態,實現信息的共享。為使平臺集成機場各部門的“人-機-環”三大方面的實時信息。職能監管部門將安全動態、安全通告、工作通知、規范性文件、法律法規等及時錄入平臺,各部門要將本部門“人-機-環”數據即時錄入平臺,并做好動態更新管理。完成錄入工作后,要依照行業標準在平臺系統進行數值、數量、權限、時限的設定編制,并在平臺系統設置預達限定值前的預警功能,充分利用平臺計算機系統,讓它在各個安全環節或關鍵點提前給予我們提醒告知,讓我們做好及時的應對,防患于未然。
集成信息,監控共享
在人員方面,機場人力資源部(和各部門)可將機場所有(或本部門)干部員工個人信息、內部專業人員的資質信息、能力技術檔案以及培訓、獎懲記錄等信息(甚至可細化至安全關鍵崗位員工的實際在崗工作時長)收集并動態錄入平臺,通過對此類信息核查并對標,并輔助信息平臺的預警提示功能,機場(或部門)監察員可以準確判斷專業技術人員是否滿足崗位資質、在崗人員的崗位操作資質是否達標、培訓是否全面、復訓是否需展開、是否出現關鍵崗位的工作時長超標等等。
在設施設備方面,機場資產管理部(和各部門)可將機場所有(或本部門)設施設備相關信息(型號、年限、數量、維護情況等)收集并動態錄入平臺,通過對此類信息核查,將民航規章規定或推薦的設備設施數量是多少,本機場(或本部門)現有數量是多少,是否符合規章要求,哪些設備有老化問題、哪個設備需要到期保養維護等等,都能在平臺上一目了然;通過平臺監控,并輔助信息平臺的預警提示功能,可以判明本機場是否滿足當前運行保障條件,并及時發現設施設備需改進的問題。
在運行環境方面,平臺可以記錄機場所具備的運行條件,包括跑道、滑行道相關數據,起降最大機型,機場運行種類,以及凈空管理和不停航施工情況等。
在安全監管檢查工作的落實方面,機場職能部門(或各保障部門)可通過信息平臺事先預設編入檢查的內容、檢查的時間、檢查的方式、何人進行檢查、如何進行檢查、檢查后采取的措施、未整改問題的匯總、查出問題的閉環整改期限等,由信息監管平臺自動提前預警告知。同時,我們應在信息監管平臺納入“自愿報告系統”,積極鼓勵員工及時主動報告安全隱患,并對員工報告的安全問題及時處理和反饋。根據信息平臺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使機場職能(或各部門)監管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實施對各部門(或本部門)的安全監管,從而實現全機場(或本部門)安全監管工作的統籌安排和掌控。
在風險管理方面,機場(或各保障部門)可通過運行中的觀察和對工作程序的分析來識別潛在的危險源,建立完整有效風險源數據庫錄入信息監管平臺,并及時動態更新。風險等級等相關參數可按標準要求事先預設編入信息平臺,并讓信息監管平臺的風險管理子系統和安全檢查子系統緊密聯接,當又檢查出新問題、發現新隱患或經過整改隱患排除時,信息監管平臺將自動及時發出預警,要求更新風險源數據庫以及變更風險等級 ,確保全機場(或本部門)風險管理工作的科學及時有效。
今后,我們可以將航班動態信息、航班延誤信息、氣象動態信息和不安全事件信息等多方綜合信息資源納入信息監管平臺,并等信息監管平臺基礎主體系統運行成熟后,還可在后階段嘗試在除集納靜態信息外,嘗試通過平臺接口連接各部門生產系統,使機場(或部門)監察員全方位掌握生產一線運行的動態信息,實時監管機場(或部門)即時安全生產,有效縮短安全監管距離,當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及時掌握第一手真實資料,了解事件現場實時狀況,為領導決策以及發布應急處置指令提供依據,從而使應急處置工作更加充分高效。
告警監管,避免漏網
目前的安全監管督查工作,對各類人員的資質監管、培訓情況核查、工作超時監察,對設備的使用情況監控以及對各種按規對標運作的檢查,多是靠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難免會出現“漏網”現象。安全信息監管平臺的“告警”功能可有效避免監管“漏網”現象。我們可根據不同程度等級,設定不同方式(如橙色或紅色)的告警,只要是規章上有量化性規定的,都可以介入運用并實現此功能。比如對于機場(或部門)的老齡設備,如果運行年限為16年,那達到15年,信息平臺系統就會根據我們事先在系統的設定出現橙色告警,要求安全監察員對該設備實施重點監控,特別是對該設備的維修質量進行重點監控,并落實現場實地檢查,一旦在監控檢查中發現問題,就立即介入調查,按規章實施處置,責令相關責任部門采取有效措施落實閉環整改。當該設備臨近使用期限時,信息平臺系統就會根據我們事先在系統的設定出現紅色告警,要求安全監察員及時考慮設備的更新問題。這樣不僅使每一部門、每一個專業工作人員、每一臺設備都置于被監控之下,防止以往以隨機抽查形式所帶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夠更好地為機場(或部門)服務,在資質到期前、人員違章前、設備超出使用年限或維護不足前及時提醒機場(或部門)加以關注和管控,確保提前精確把控,有效避免監管“漏網”。
安全信息監管平臺可匯集安全監察中發現的所有安全隱患后生成動態數據庫,并由系統依據該數據庫精確對安全生產進行安全風險統計、分析、評估,可在第一時間發現工作中潛在風險,可對風險高的生產環節進行重點隱患監察和排除,做到事前控制、風險控制前移,實現關口前移和前瞻預測,避免不安全事件和事故征候的發生,使我們的安全監管從事后管理向以系統安全評估為基礎、預測分析為導向的事前管理方式轉變,使航空民用機場整體安全監管水平實現質的飛躍,登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淺談機場安全文化建設
- 下一篇:民航企業實現發展 需科學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