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企業實現發展 需科學加大投入
如何構建更加平衡的投入、產出關系,是每一個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民航企業亦是如此。投入,不僅僅要算“經濟賬”,更要著眼長遠,算安全賬、品牌帳,唯有如此,才能舍得投入,合理投入,均衡投入。
安全,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民航行業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必要的安全投入,則是提升民航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曾強調,抓安全工作,在投入上一定要“算大賬”,滿足安全生產運行的基礎性投入,增加提高安全水平的附加性投入。按照這一思路,不僅要舍得在包括機場、空管等保障安全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的“硬件”項目上花錢,還要重視對安全監管、飛行標準、空防安保、安全培訓、安全文化等安全能力建設的“軟件”項目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全面構建持續安全體系,進而實現民航行業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在強化安全投入的同時,民航企業亦不能忽視在提升服務和品牌建設方面的投入。作為服務性行業,服務質量的好壞自然是衡量民航企業競爭力和品牌價值的重要指標。而建立好的品牌形象,不僅得益于外在的形象設計與宣傳,更來源于自身確保服務鏈條有序、順暢的能力。例如,全國大部分地區將陸續進入冬季,民航將再次面對“冰雪考驗”。這時,如果機場除冰車、掃雪車等設施設備不足,除冰液儲量不夠,將大大降低除冰效率,影響航班正常的運行秩序。而航空公司如果對簽派、機組等關鍵崗位人員進行相關的培訓不足,也會對航班運行造成更多不利影響。只有機場加大應急資源儲備投入,提升地面服務保障能力,航空公司加大人員培訓力度,保證航班高效運行,才能共同減少異常天氣下的大面積航班延誤,最終得到乘客的信任和再次選擇。
當然,要綜合發揮投入效果,還需要行業各環節的協同配合。例如,RNP(精密導航技術)系統能夠使飛機具備在能見度極差的條件下安全、精確著陸的能力,但要發揮系統效用,機場裝備RNP系統和航空公司為飛機裝載導航設備兩者缺一不可。再如,民航局已于今年要求全國8個旅客吞吐量2000萬人次以上、18個旅客吞吐量500-2000萬人次的大中型機場,安裝、使用Ⅱ、Ⅲ類盲降系統,但由于一些航空公司缺乏在相關培訓上的投入,導致很多機長不具備Ⅱ類盲降運行資格,造成了機場系統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了低能見度天氣條件下航班運行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見,只有行業鏈條上的每一個運行主體都加大合理投入,發揮共同的作用力,才能充分發揮每一項投入的預期效果。
投入是門大學問。安全、服務、品牌上的投入,往往并不能立竿見影地產生經濟利益。但失去必要的投入,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具備長遠眼光,科學投入,才能實現我國民航企業乃至全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機場建立安全信息監管平臺的設想
- 下一篇:七十二小時過境免簽市場博弈背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