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小時過境免簽市場博弈背后的思考
今年伊始,北京和上海機場相繼實施了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8月1日,廣州開始享受這項政策;9月1日,成都也成為中國第4個搭上這項政策直通車的城市。一時間,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成為2013年相關政府部門、航空公司、機場和旅行社的熱門話題。
從目前社會各方反映的情況來看,這項政策的落地與各方最初的期望值還存在很大差距。今年上半年,經北京和上海利用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進行國際中轉的人數分別為5200人次和5524人次,這種不溫不火的狀況著實令人感到焦慮。一方面,這受到了今年國際經濟發展趨緩和需要時間對這項政策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推廣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運營各方也著實缺乏對這項政策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推廣的營銷思維。運營各方應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反省自身在政策營銷推介過程中,是否通過有效途徑并能夠提供滿足特定市場客戶群發展需求的服務產品和旅游產品。
首先,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和機場當局的政策營銷思維需要轉變,要大膽走向國際市場并采取扎實有效的推介手段,以針對目標市場客戶群進行有效的城市國際化品牌推廣。
72小時過境免簽,本身是一項有利于地方航空公司、機場、旅游和餐飲等相關產業的政策。那么,這項優惠政策的目標客戶群是誰?又在哪里呢?從營銷的角度來說,這項政策需要在海外目標市場進行推廣。針對72小時過境免簽的優惠政策,國內一些航空公司和旅行社精心設計了很多旅游打包產品,機場也在服務柜臺上擺放了宣傳手冊。部分旅行社甚至與國外的合作商一起開發旅游市場,并設計了琳瑯滿目的旅游產品。雖然這些舉措在國內搞得轟轟烈烈,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外主流媒體卻鮮有報道。
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國外旅游和商務市場,這部分市場的開發與維護在帶動機場吞吐量增長的同時,也會給航空公司、機場和地方旅游產業帶來潛在的市場利益。但是,這項政策在國外的推廣過程中卻少了一個重要的主角,那就是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和相關機場當局。目前,航空公司似乎成了海外推廣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主力。但由于受到營銷經費短缺、銷售渠道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推廣受眾面僅僅局限于一些客票銷售代理。而客票銷售代理對于這項政策的理解,無非是在已經實施了這項政策的新加坡、香港、曼谷和首爾等城市的基礎上多了一個選項而已,他們未必會強烈推薦客戶來中國過境中轉。也就是說,這項政策的落實最終取決于客戶的選擇,并不是所有海外客戶都知道北京、上海和廣州,更不知道這里有什么特色去吸引他們改變固有的過境中轉路線。
此外,與國內旅行社合作的國外合作商大多是有華人背景的私人企業。他們的政策推廣能力有限,在業務溝通和往來上與海外主流社會也未必交往甚深。而在真正需要對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進行推廣的海外主流社會,卻鮮有中國地方政府和機場當局對城市的品牌與知名度進行有效推介的影子。
其次,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驅動下的城市經濟發展國際化,一方面應關注機場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和服務品質的提升;另一方面應注重地方城市國際旅游或經貿品牌發展的吸引力,并切實提高旅客過境旅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在海外一些主流媒體上,我們經常看到迪拜、曼谷等城市的特色旅游宣傳廣告,而我國城市對這種宣傳方式的熱情卻不高。與周邊國家的一些國際大都市相比,已經實施或即將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國內城市,在打造國際樞紐城市方面起步已經很晚。在多年前,首爾、香港、曼谷、新加坡和迪拜等城市就利用這樣的過境免簽優惠政策(其實,有些國家或城市對很多其他國家居民出入境不需要簽證)吸引了很多過境旅客前來旅游和購物,促進了城市航空運輸業和旅游業的發展。
過境免簽政策是打造國際樞紐城市的一個有利條件。但是城市機場設施在便利性和舒適性等方面能否滿足過境旅客的需要,能否提供人文化的服務,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即使是在那些早已實施24小時過境中轉服務的機場,許多國外旅客也會抱怨它們的環境衛生不好、標志不清、中轉流程復雜、服務意識不強或語言溝通不暢等問題。這不僅要求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客戶的需求,也要求我們不斷提高機場服務水平,改進服務流程,完善服務設施。
最后,旅客選擇過境城市,除了受便利性的影響外,還取決于當地旅游文化的吸引力、購物環境或者優惠的經貿政策等刺激因素。如果連旅客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么要到我國城市實現過境中轉,那這項政策的實施又會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們在與香港、新加坡和曼谷等城市進行競爭的同時,要想想到底有哪些優勢值得在國際上推廣,從而樹立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品牌形象,把部分國際旅客吸引到我國來中轉。
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機場當局和航空公司在國際市場環境下,通過政府間的交往、企業間的交流,利用海外主流媒體進行持續而有效的城市品牌推廣,協力打造城市國際化品牌,從而使這項政策得到海外主流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同時,這也需要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和機場當局以市場經濟發展的眼光有效整合優勢資源,并在國際市場上對城市的旅游、經貿和商業等資源進行有效地推銷,引起更多海外主流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加快促進這項優惠政策產生其應有的經濟效應。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民航企業實現發展 需科學加大投入
- 下一篇:美國航空管制的松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