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美航線市場競爭格局
在經貿和文化往來日益密切的刺激下,中美航空市場呈現出超乎尋常的強勁發展勢頭。從中美航線市場份額來看,中美雙方基本平分秋色,中國航空公司占據48.4%的份額,美國航空公司的市場份額為51.6%。
中國和美國是互為對方的第二大市場。近年來,中美貿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同時,中美旅游市場也日見火暴。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駐華使館共收到136萬份前往美國的非移民簽證申請,比2011年增長逾20%。據美國國家旅游局預計,今年赴美國的中國游客將創紀錄達到170萬人次。
供不應求的中美航線
在經貿和文化往來日益密切的刺激下,中美航空市場呈現出超乎尋常的強勁發展勢頭。2009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中美航空市場規模略有下滑,但自2010年起增速重新進入快車道。截至2012年,中美航空市場(不含境外中轉)的可供座位數和旅客運輸量分別達到452萬個和389萬人次,分別比2009年增長60.9%和85.2%。中美航線也由2008年的15條,增加到目前的26條。
盡管中美航線運力迅速增長,但仍遠未滿足市場需求。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認為:“目前,中美航線是世界上最盈利的航線之一,1條中美航線抵得上3條美國國內航線的盈利。也有人說,可以抵7條大西洋航線。”雖然盈利數據可能并不準確,但對中美航線的推崇可見一斑。
從中美航權使用來看,美國航空公司手中的航權已基本告罄,而中國航空公司手中雖有少量剩余航權,但由于多種原因,投入運力的愿望并不迫切,這就造成中美航空市場上部分航線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從客座率來看,近3年來中美航線始終“高朋滿座”。2012年的客座率更是達到了85.8%的較高水平,比全民航航線平均客座率高出4.5個百分點。以此可以看出,中美航線成為部分航空公司的“搖錢樹”也并非沒有可能。
中轉市場依舊火爆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機。供不應求的中美市場同樣催生出中轉市場。每年有大量旅客在大韓航空、韓亞航空、國泰航空、日本航空等公司的吸引下,前往仁川機場、成田機場、香港機場中轉到達美國。
有業內人士曾利用中國赴美人數、美國赴中人數扣除中美航線旅客運輸量,估算出通過仁川、成田和香港等機場中轉的市場規模。自2008年以來,中美航線境外中轉率已由37%下降到2012年的26%,但規模卻變化不大,每年通過境外中轉的中美航線旅客基本穩定在62萬~68萬。除了便捷的免簽觀光政策、成熟的機場商業和優秀的品牌、服務外,較為完善的中國國內航線網絡、便宜的票價,是國外航空公司吸引中轉旅客的主要法寶。
第一,較為完善的中國國內航線網絡是爭取中轉旅客的基礎。由于中美航線航程較長,主流機型主要為波音747、波音777,座位數較空客A330要多,因此,國內僅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大連、武漢、青島、重慶開通中美航線(后5個城市航線均要在北京、上海經停),大量國內二線城市的旅客均需選擇樞紐機場轉機。而大韓、韓亞、國泰等公司在國內有較為完善的航線網絡(如韓亞航空在國內有21個通航點),對這部分旅客有較強的吸引力。
第二,便宜的票價是關鍵。從目前來看,由北京始發的中轉航線票價遠低于北京直達美國的票價。以今年9月1日北京—洛杉磯為例(均為含稅價格),中轉航線票價為6000元人民幣左右:韓亞航6374元、大韓航5894元、全日空7316元、菲律賓航6283元、南航6634元、東航6784元。而直飛航班的票價則超過1萬元人民幣:美聯航19619元、國航10926元。對于中轉航線的航空公司而言,中轉旅客有一個賺一個。因此,他們紛紛低價攬客,爭奪增量市場。
由于航程限制,與芬蘭航、荷蘭航等歐洲航空公司相繼開通成都、重慶、廈門等二線城市航點不同,中美雙方主要采用大機型樞紐線的網絡模式。這為中轉市場提供了不小的空間。隨著美聯航、南航、海航和未來國航、廈航波音787飛機等中型遠程寬體客機的交付與磨合,將有可能開通更多二線城市直飛美國的航線,未來的中轉市場可能將受到進一步擠壓。
中美航企平分秋色
從中美航線市場份額來看,中美雙方基本平分秋色,中國航空公司占據48.4%的份額,美國航空公司的市場份額為51.6%。但從航空公司來看,美聯航無疑是絕對的霸主,其在北京、上海分別執飛至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地的4條航線,占據33.3%市場份額,比國航與南航的總和還高。國航在北京執飛4條航線,直達休斯頓、舊金山、紐約、洛杉磯,占16.3%的市場份額;而南航僅執飛廣州—洛杉磯航線,但在投入空客A380后市場份額提升,達14.7%。
北京、上海均為樞紐機場,國內中轉銜接網絡完善,且北京公務出行和上海的商務需求均十分旺盛,因此除國航、東航外,還吸引美聯航、美航、達美航開拓越洋航線,分別占據四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廣州客源相對不足,且收益不佳,目前僅南航開通相關航線,市場份額約為一成半。
從發展趨勢來看,盡管南航空客A380機型的投入使廣州樞紐機場增速較快,但都無法撼動北京、上海的領先地位。北京與上海并駕齊驅,將為爭奪中美航線主導地位而持續競爭。
從中長期來看,韓亞航空事故不會對中美航空市場格局產生明顯的影響。目前,飛機作為安全性最好的交通工具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除非航空公司接二連三發生事故或是事故率顯著高于其他公司(如東南亞、非洲、俄羅斯少部分安全運營紀錄長期不佳的航空公司),否則航空事故僅會在半年內對旅客的選擇產生影響,在此之后,此次事故將迅速地被旅客拋到腦后。歷史上幾乎絕大部分航空公司均發生過致命事故,比如國外的日航、法航等。但就目前來看,這些事故并沒有顯著影響這航空公司的運營,他們仍然獲得旅客們的信任。
韓亞航空自1988年成立至今,僅發生過2起致命的航空事故,共造成69人死亡,總體上安全紀錄良好。因此,此次事故將不會對其運營產生中長期顯著影響,也不會對中美中轉市場格局產生較大影響。
與美聯航、達美航和韓亞航空、國泰航空相比,中國的三大航仍有不少差距,我們期待三大航在樞紐網絡上下力氣,優化國際遠程航線的航班波,做好中轉聯程產品的規劃和營銷,完善中轉、直飛旅客的收益管理,吸引更多旅客,逐步在中美航空運輸市場上占據優勢。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