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湖機場誕生記:兼顧保護與開發 綠色機場引領可持續發展
金秋十月,瀘沽湖畔格桑花開,美不勝收。10月12日,坐落于群山之巔,海拔3293米的高原機場——瀘沽湖機場正式建成通航。這一天,寧蒗彝族自治縣26萬各族人民群眾迎來了發展的新希望、新動力。
近年來,瀘沽湖旅游聲名鵲起,被稱為“神秘的東方女兒國”。然而作為一個盡端式的旅游地,在通航前,無論是從麗江還是從四川西昌前往瀘沽湖,都需要走六七個小時盤山公路。山路蜿蜒曲折,時有落石、滑坡等危險事故發生。交通條件的惡劣,大大限制了當地的發展。而正是由于山區地形的限制,使得地面交通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民用航空運輸成為必然之選。
“女兒國”迎來飛翔時代
瀘沽湖機場位于寧蒗縣紅橋鄉石佛山,距瀘沽湖景區40公里,距縣城50公里,總占地面積約168公頃(合2520畝)。2013年4月24日,瀘沽湖機場全面開工建設。工程按照滿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4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900噸的目標設計,飛行區等級指標為4C,機場定位國內支線機場。
要在海拔3293米的地方建一座機場,決非易事。瀘沽湖機場作為省內海拔最高的機場,當地雨季雨量較大,冬季嚴寒漫長,結冰期長,施工難度非常大。工期緊,任務重,隸屬云南機場集團管轄的瀘沽湖機場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克服氣候條件帶來的重重困難,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施工計劃,從總體到年、季、月、周,層層細化,步步落實。
李自紅是瀘沽湖機場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的辦公室主任,從2009年起,他就參與到機場建設項目中,幾年時間,沒有休過一天年假,節假日也都泡在工地上。“修一座機場,處理好土石方是基礎,也最耗時間,而且一旦下雨,就沒法開工。”李自紅說。每年雨季,瀘沽湖機場的建設者們就提出了“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的口號,為的就是加班加點推進工程進展。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量化目標任務,將年度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明確責任人、負責人及責任領導,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施工期間,工地上總是呈現一派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
瀘沽湖機場的建設,遇到的困難不僅僅只有天氣,交通也是個大難題。建設初期,路沒有修好,建設者們從指揮部前往機場的路,是以前伐木工人用車碾壓出來的一條不能稱其為路的窄道。雖然指揮部距離機場只有30公里,但開車卻需要花一個多小時。如果遇上冬季道路結冰,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現連車帶人滑下山的危險。“歷經艱辛,機場終于建成了,‘女兒國’迎來了飛翔的時代。”李自紅激動地說道。
通航當天,今年畢業的彝族大學生沙成文一早就坐車趕到機場參加志愿服務工作。上大學時,沙成文從寧蒗坐直達班車到昆明上學要花十多個小時,而他的祖父輩甚至都沒有到過寧蒗縣城。如今坐飛機一個小時就能到昆明,帶父母坐一次飛機,看看“女兒國”之外的世界,成為沙成文現在最大的愿望。
努力打造生態機場
生態保護是瀘沽湖機場設計首先需要實現的目標。瀘沽湖機場位于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山峰林立,溝壑交錯,“地無三里平”。因此,機場場址選在山頂,屬高填方工程。機場設計項目負責人熊安蓉告訴記者,瀘沽湖機場地基處理的土石方量非常大,共有3000多萬方,最大的填方高度有80多米。“這座機場最大的特色就是成功做到了挖填平衡,沒有一點棄土,我們凈空處理的土完全本場消化,填入飛行區跑道,沒有影響原始的地形地貌。”
在場區內進行生態恢復,是瀘沽湖機場作為生態機場,在設計上的另一個突出的亮點。“在挖方區邊坡,我們采用噴播綠化的方式進行生態恢復,這種方式在公路上比較成熟,但是在機場建設上還是首次使用。在填方區邊坡上,我們采取格構覆坡的措施,達到邊坡穩定與生態恢復的雙重目的。同時,還設置了相應的排水溝和截水溝,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熊安蓉告訴記者,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瀘沽湖機場的生態恢復中,特地保留了原有機質高的土壤,利用原有機土進行了生態還原,避免植被排異現象。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瀘沽湖機場打造成生態機場,要讓旅客從天上看只能看到一條跑道,其他地方都是綠色的森林,設計方案真正實現了紅線外不棄一抔土,不砍一棵樹。”瀘沽湖機場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兼總工程師艾永健說。
在瀘沽湖機場航站樓旁密密麻麻地堆著一些黃色的管線,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容積式換熱器。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采用太陽能和地熱能進行供暖。在采暖季白天太陽光照好的時候主要靠太陽能供暖,在采暖季夜間或太陽光照不好的時候,主要靠地源熱泵系統供暖,兩個熱源可以進行聯動。這種換熱器就是冬天向土壤取熱,夏天利用太陽能向土壤釋熱,從而收到熱量取釋平衡的效果。”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在瀘沽湖采用這一新工藝面臨的挑戰不小:機場場址地處喀斯特地貌地區,溶洞很多。采用地熱需要打很多管孔,設置豎直埋管換熱器,若是遇到溶洞就將功虧一簣。因此,鉆孔難度很大,廢孔率很高。據了解,目前這一工藝已經經過中國科學院專家的兩次檢測,經論證完全符合項目要求。投入使用后,每年將為機場節約70%的供暖能源。
作為環保機場、綠色機場的代表,在瀘沽湖機場的推動下,“神秘的東方女兒國”正迎來綠色發展的新機遇。“瀘沽湖機場的通航運營,為云南民航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全新動力,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加快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維護邊疆繁榮穩定,有利于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瀘沽湖這片寶貴資源。”云南機場集團總裁唐學范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