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論壇:淺談“軟性制造”在機場的應用
《軟性制造》是日本IBM于2006年,舉辦了《軟性制造》企業革新研討會后撰寫出來的作品。時過10年余,其觀點和經驗顛撲不破,在現在各行業的管理中依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軟性制造,顧名思義是在制造行業提出從生產向多元轉型的變革。其中的“軟性”體現了一種發展思路和發展指標的均衡化,而作為以服務和安全為核心的機場,其經營更需要“軟性”。
不妨對軟性制造進行另一種解讀,企業發展初期產品核心競爭力是單一的,強勢的,但是時代的變更與進步,企業的生存力猶如生態圈的物種多樣性,單一的物種的生態的抵抗力是很低的,同時物種為了適應生存,適應競爭開始進化、淘汰和共生。
機場業務核心是安全和服務,圍繞兩大重心衍生的管理上的一些問題包括,服務能力及水平待升級,自動化覆蓋不全面;信息共享不全面,各部門或崗位間溝通不暢,未建立高效快捷的溝通信息環境,信息源不一致,信息重復錄入,造成不必要的存儲和損耗;考核的指標未隨業務發展變動,指標影響企業生產的重心。變革是由問題所衍生,問題與解決方案的螺旋式上升是企業的前進模式。當前機場作為主體,不同吞吐量級的機場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結合《軟性制造》中的相關觀點,筆者提出一些關于機場軟性“制造”,用于機場則是軟性變革的觀點。
一、科技是發展的王道
2017年9月7日,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出席加快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并強調推進平安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人文機場建設,其智慧機場離不開科技的發展,當前自助值機、自助托運、自助登機等已不斷上線使用。這些智能現代化設備的投入使用,離不開數據中心的支撐。推行現代化工程管理,管理手段不斷信息化,用科學技術手段提升服務品質,用現代化工程來提升管理水平,以航站樓為信息樞紐,用信息化平臺對接需求信息,完善資源調度與航班保障,用信息化手段協調人員和設備保障,包括旅客、票務、城市交通、安檢、港內信息顯示等等,以空港作為信息承接平臺,涵蓋全機場數據服務,跨系統數據對接,優化資源使用效率,利用運行大數據分析來識別風險,排除隱患,實現安全事件預測預警等等,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將數據記錄存儲,并利用算法優化企業的運營管理,以科技手段,提升地面運行效率為核心,實現機場為中心連接機場間、與航空公司、空管的數據共享,達到更流暢的信息溝通效果。
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自主創新是企業成長壯大的最強動力,自主創新更是企業對于自身資源的最大化使用。在制造業的創新中有三類,第一類是與產品、服務相關的創新,稱之為產品創新;第二類是業務流程的創新,稱之為流程創新;第三類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稱之為模式創新,而對于機場軟性的變革更傾向于第二三類。創新目前已成為機場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創新即是在成本與效率之間不斷突破,在產品上創新迎合需求,在業務流程上創新提升效率,在商業模式上創新引領行業發展。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本身也將給員工帶來更多的思變能力,從工作學習的輸入到價值的輸出轉變,不斷向企業注入發展的活力。
三、從市場導向向社會責任主體導向轉變
機場從航空運輸單元轉向空港經濟單元,從企業個體向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者轉變。通過港城融合,以空港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地方產業的特色與航空運輸有機結合,地服分公司貨運部,在該方面可謂“珠聯璧合”,對接奶業與肉制品企業,搭建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為企業提供優惠的運價產品,推動地方產品向區外輸出,從機場單方角度讓利,但在地方經濟角度則激活了當地的產業發展,發揮出社會效益。交通運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為基礎和先導,從面對市場向引領地方經濟發展轉變,促進提質增效,擴大內需。
四、從吞吐指標向中轉指標轉變
吞吐量是衡量機場的重要指標,但是中轉量則是衡量機場是不是樞紐的關鍵,在機場區域網絡中,干線機場要作為樞紐機場起到聯通支線,連接區域外的作用。中轉量體現了機場的樞紐價值,同時通過中轉實現遠程航線的補充,增設旅客的自助中轉服務。中轉業務的重點在于要提供有效且可行的航班組合產品、機場需要強化中轉的軟件與硬件的水平,提供更開放的地面服務保障、各航空公司構建合適的價格體系,而機場作為平臺,需要協調各航司的利益鏈條、信息對接、客座率匹配等事項。尤其是在票據、單據上,跨航空公司的單據、票據往往無法實現通單,而單據的轉換還是協調信息匹配,機場作為銜接者往往無法承擔數據對接的作用。從信息化變革上,機場打造對接各航空公司的數據平臺,從軟件實力上推動中轉服務的效率,提升換單時效,打通航司間信息不匹配的隔閡。目前地服分公司客貨運中轉并舉,貨運已在同航空公司下實現通單中轉貨運運輸,地面保障實現“一票到底”;客運貫徹集團公司“經呼飛”中轉品牌,打造“六免、無優、雙享”的中轉服務,積極推動客、貨運中轉共同發展,為各地人員資源打通便捷的輸出渠道。
五、從單一經濟主體向多資源整合轉變
旅客運輸、貨物運輸是機場核心業務,而一座空港其背后是市內交通、住宿、旅游、信息、企業、土地供應等等資源的融合,以空港為核心,輻射周邊聚集依賴航空業的產業,整合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配套產業、商務和居住。實現雙向促進的效果,一是促進空港自身業務量的提升,二是推動周邊配到產業的提升,作為資源整合,實現1+1大于2的效果。其多資源整合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完善的地面交通配套,信息平臺的支撐,機場與市內交通通達的樞紐換成,旅客在機場便可查詢到便捷實惠的住宿、旅游信息,地方周邊產業與航空貨運搭建合作機制,形成兩地資源互通有無。如果機場建設時對未來誘增量的預判低估,導致飛速發展時受硬件能力限制,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資源的整合,導致本身依賴于航空的產業因能力限制而轉向其他渠道,對于空港經濟是極大的損失。
重視科技發展,鼓勵創新驅動,發揮企業社會責任,整合區域資源,在軟性變革中,促平安、綠色、智慧、人文機場建設。大力推進航空業發展,全面提升交通服務能力,形成高效、綠色、經濟的空港體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108歲!中國第一座機場擬關停搬遷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