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機場寫進百年詩賦弦
大興區禮賢鎮西里河村,距離大興區核心黃村鎮近30公里,往南不到15公里就是河北省固安縣。未來,西里河村將是北京新機場的噪音區,不久將拆遷。
“村里的老人絕大多數都沒坐過飛機,更沒想過咱村能成機場的一部分。”66歲的西里河村民劉彥榮,一邊感慨著世事難料,一邊將秦琴、底鼓、笙等樂器一件件碼放整齊。作為榮升詩賦弦劇團團長,他像每個劇團活動日開始前一樣,等著幾十年交情的團友們前來。
詩賦弦創始于1893年左右,是目前僅存于大興區的北京鄉土特色傳統地方小戲,入選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晚報記者從大興區文化館非遺部了解到,隨著北京新機場建設推進,拆遷區非遺保護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像詩賦弦這樣會隨著村子搬遷的非遺項目成為重點保護對象。截至3月底,已有31個項目進入大興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5個項目進入市級名錄,有4個項目進入國家級名錄。
泛黃手抄劇本100多歲
劉彥榮家與詩賦弦的緣分已經延續了100多年。據劉彥榮回憶,有關詩賦弦的歷史基本來自爺爺的口述。詩賦弦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當時的榆垡、禮賢一帶還隸屬宛平縣,這里的落榜文人朱廣達和曲藝藝人賈萬全聯手創作出一種新的曲藝“十不閑”。“意思就是說,這人走到哪兒都不閑著,連拉帶唱。”
第一個“十不閑”劇本《蘇洛緣》相傳由朱廣達本人的真實經歷改編,說的是落榜文人云秀山在前往蘇州途中喜結良緣的故事。這種新鮮的曲藝迅速在大興、房山,河北固安、涿州一帶流傳開來,傳到西里河是1904年左右的事情。一個出自西里河的李姓宦官將“十不閑”帶進了百里之外的紫禁城。當時的光緒帝聽到“十不閑”曲調后甚是喜歡,贈雅號“詩賦弦”。從此,西里河成為詩賦弦的傳播中心,這里的“詩賦弦會”,長年組織巡演,十里八村,遠近聞名。
此后的一百多年,波折不斷,詩賦弦會分分合合,但民間自發的演唱和傳承從未間斷。到了1985年,詩賦弦會傳到劉彥榮手里,現在名為“榮升詩賦弦劇團”,以兩位非遺傳承人的名字——團長劉彥榮和副團長李潤生——各取一字引申而來。
“最鼎盛的時候,詩賦弦有幾十個劇本,后來很多不幸遺失,如今能唱的也就二十多個了。”從老宅子里,劉彥榮小心翼翼地拿出幾本泛黃的劇本——100多年前的純手抄原件。“這是村里一個姓吳的文化人一筆一筆抄下來的。申遺的時候,光我們唱可不行,得用這個做證明。”
均齡60+還得演出年齡差
如果不是接待北京晚報的采訪,劉彥榮決不會輕易拿出珍貴的劇本原件,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學唱的他,早就將傳統劇目爛熟于心。和他一樣能隨口唱上幾出的,還有劇團里三四十位老團友。
每周,劇團都有固定的排練時間,一般一次排練時間為三四個小時。記者采訪這天,劇團正好排練最傳統的詩賦弦劇本《蘇洛緣》。雖然只是排練,但老人們異常認真,每個音符、每次走位、每句唱詞都精益求精,決不馬虎。
殷士忠敲擊底鼓、宋德順掌控大鑼小鑼、劉國榮操著秦琴、王玉和負責電子琴,團長劉彥榮兼職吹笙。節奏未起,臺上的演員劉金榮先打起了招呼:“今兒我們家老頭有事沒來,我替他客串演小生云秀山。那啥,我感冒嗓子不舒服,大家多擔待啊。”等真正唱起來,劉金榮清脆的嗓音卻一點聽不出瑕疵。
“我跟您說,咱們這幫人對自己要求特別嚴,雖然就這三四十個人還在堅持著,但是一點兒不能讓這戲的質量下降了。”劉彥榮不擔心劇團的演出品質,他唯一擔心的是缺少年輕人接班。
每年,劇團都有巡演安排。“一般逢年過節,我們會在本村搭臺唱戲。另外市里還會組織 文藝演出星火工程 ,我們就到附近村鎮巡演。”在本村搭臺唱戲是不收費的;出村巡演,“星火工程”會給一點補助,也只夠車費等成本。“我們唱這個戲,根本不指著它掙錢。就是因為我們愛唱,鄉親們愛聽,純愛好。”
盡管劉彥榮也曾去學校授課,包括自己小孫女在內的同村年輕人也隔三岔五跟著學唱,但因為不掙錢,所以很難要求年輕人像老人們一樣無償付出。“我只是跟年輕人說,希望以后能利用節假日來劇團幫著演幾出。”
團里的常備演員,最年輕的53歲,最年長的75歲。每一出戲,這個平均年齡早已超過60歲的老年劇團,都要想方設法演繹出年齡差來。
就以《蘇洛緣》為例,幾位60歲到70歲的老演員張玉榮、宋書香、高亮、劉金榮,得依靠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表現出后媽、閨女、侄兒、書生等年齡跨度很大的角色。經他們賣力演繹,后媽狡詐、閨女懵懂、侄兒貪婪、書生單純,角色個個生動。
為拆遷專門創作新劇本
《蘇洛緣》幾乎是每次演出的固定節目,很多老觀眾愛看,而且這出戲在別的劇種中都未曾出現,屬于獨創。但老觀眾,也有新要求。
“我們的觀眾很固定,愛聽詩賦弦的,也多是跟我們歲數差不多的老人。我們一有演出,哪怕不在他們村子里,他們坐車也會趕來看。而且,老戲迷還會點戲,點他們想聽的。我們得有準備,唱完固定節目,隨時有可能加戲。”
老節目經典但也不能撐起整臺演出,新節目是必不可少的。劉彥榮和團友們將《柜中緣》、《蘇三起解》、《小借年》等其他戲種的劇本改編成詩賦弦。除此之外,還與時俱進地創作新劇本。
“我們有一些特別新的劇本,比如去年才第一次演的《拆遷風波》、《再婚風波》、《爭婆婆》等等。”如同當年朱廣達根據自身經歷創作《蘇洛緣》一樣,現在劇團的編劇們也將身邊的事,寫進了戲里。
像往常一樣,劇團今年的演出季將從5月開始,演出的時間、場地、人員、節目……劉彥榮了然于胸。而下一個演出季會是什么樣,他沒法確定。世代務農的劉彥榮和老團友、老觀眾一樣都將搬遷,住進樓房,以后在哪兒唱戲、在哪兒聽戲,都還是未知。但與詩賦弦歷經的百年滄桑相比,這些變故似乎不算劇烈,“只要還有人聽,我們就會接著唱,這戲流傳了100多年,不會一夜之間就沒了生命力。”
胡鐵湘 攝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深圳機場:打造生態文明質量發展新名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