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三筆賬 “小機場”也有大作為
“今天進港航班8人,出港航班11人。”這是湖南省一地級市機場7月份一個平常日子里的客流量“日報”。如此“冷清”的場景,是全國部分小型機場的縮影。全國多地正掀起一股主要起降支線航班的“小機場”建設潮。然而,這種看似繁榮的背后卻是全國近八成“小機場”虧損,靠巨額財政補貼維持。(10月29日新華網)
小機場大規(guī)模虧損,各地上馬新機場卻熱情高漲。以最簡單的經濟學邏輯來看這一怪象,虧損往往意味著供給過剩,但具體到機場建設上,這一結論卻并不一定成立。首先,數據上看我國機場數量并不過剩。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2013年曾表示,中國每萬平方公里僅有0.19個機場,美國為0.57個,歐盟是0.92個,日本高達2.59個,印度也有0.38個,中國的機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其次,機場產生的效益,恐怕不能簡單地看其自身盈利與否。機場既是商業(yè)設施,也是公共服務設施,還有國防、搶險救災等戰(zhàn)略意義以及便利居民出行等民生意義。正如地鐵建設大多虧本,但地鐵依然是現代公共交通的重要一環(huán)一樣,“機場熱”不能因其虧損而簡單批判。如何評價“機場熱”,除了看其自身運營的賬本外,至少還要看以下三本賬本。
首先,要算清對地方經濟的“拉動賬”,這是機場上馬與否的重要前提。據國際權威機構測算,民航投入和產出比率是1:8。正如“要想富先修路”,機場對于拉動招商引資、帶動居民致富大有幫助。但道理如此,實際如何呢?讓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機場并未測算過這一賬本。1:8畢竟只是理論測算,甚至可能是一種平均狀況,具體到特定機場而言,科學而詳盡的測算應當成為決策基礎。但在此方面付之闕如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繞開征求意見、專家論證等過程,盲目砸下巨額建設費用及運營補貼,無疑是對納稅人的不負責任。
其次,還得算好“統(tǒng)籌賬”,方能最大化中小機場的效用。一方面,必須統(tǒng)籌好大型機場與中小機場互相補位而不是直接競爭。北上廣等大城市機場早已不堪負荷,航班延誤乃是家常便飯,而周邊城市的中小型機場往往“吃不飽”顯然是個怪現象。若能做好科學分流,這些中小機場不一定會虧損,還能有效緩解大機場的重負。另一方面,還有必要在航線上錯位安排,大機場主打一線城市、國際航班,中小機場完全可以省內航線、短途航線為主,甚至可以聯(lián)動高鐵形成立體交通網絡。
再次,則是要算好“潛力賬”。隨著民營航空的政策壁壘逐步消失,支線航空迅速發(fā)展,乃至未來低空航空向私人開放,都給中小機場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這就不僅牽涉到機場自身的運營方向問題,還牽涉到航空市場開放、空域管理改革等更為宏觀的層面。
從這幾方面綜合衡量,我國“機場熱”確實存在決策不科學、統(tǒng)籌管理差等問題,但單純以暫時盈利與否來全盤否定機場建設也過于武斷。作為一項大規(guī)模投資,機場要在短時間內盈利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題。現階段機場虧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現有問題視而不見,對應改革發(fā)力的方向置若罔聞,缺乏全面評估而只是依賴財政“輸血”得過且過。只要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統(tǒng)籌管理水平,并加快相關領域改革釋放制度紅利,中小機場依然大有發(fā)展空間。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無人機時代將如何改變世界?
- 下一篇:民航:京津同心共謀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