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對比中俄航空工業:規模超越 技術相差幾無
道路決定命運——中俄航空工業發展對比研究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政府大力發展航空工業,雖然曾受到過蘇聯專家撤離、國外技術封鎖等不利影響,但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道路已經推動中國邁入了世界航空工業強者之林。俄羅斯航空工業曾經雄踞一時,但因為前蘇聯解體和改革失敗逐漸走入低谷。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中國航空工業實現趕超
產業規模:從完全落后到全面超越
中國航空工業創建之初,前蘇聯提供了大量技術援助,但隨后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受到“大躍進”、蘇聯專家撤離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曾一度蒙受巨大損失,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才逐漸進入到穩定發展狀態。與之相比,同時期的蘇聯是航空超級大國,“冷戰”促使前蘇聯與美國你追我趕、互不相讓,20世紀60到80年代,前蘇聯航空工業占到世界航空市場20%~30%份額。因此,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初期,中國與俄羅斯產業規模存在巨大差距。
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航空工業的經濟規模和效益大幅提升,航空工業收入保持18%的年均增長率,資產總額幾乎翻番,利潤總額也大幅提升。而俄羅斯航空工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滑入低谷,進入21世紀后雖有所好轉,但仍無法完全恢復昔日的輝煌。從2009年俄羅斯三大航空工業集團俄羅斯直升機股份公司、聯合發動機制造集團和聯合飛機制造集團與中國主要航空工業企業中航工業集團總收入對比來看,中航工業的總收入遠遠高于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公司。雖然中航工業的航空業務占比低于俄羅斯三家公司航空業務平均占比,但仍足以證明中國航空工業產業規模已經完全超越俄羅斯。
技術水平:差距縮小逐漸趕超
1953年,中國把航空工業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在前蘇聯的大量技術援助下,中國航空工業開始了以修理、仿制為主的艱難起步。當時中國航空裝備的研制都是踩著前蘇聯的腳步逐步推進,航空技術儲備十分有限。同時期的前蘇聯與美國在戰斗機、轟炸機、垂直起降飛機、直升機等各類飛機的研制上激烈競爭,多項航空產品都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前蘇聯的飛機創造出飛行速度、高度、距離、載重和爬升能力等多項世界紀錄,擁有很強的航空技術儲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空工業提出了“裝備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目標,加大了自主研發和技術合作的力度。進入21世紀,中國航空工業逐漸建立起完善的航空技術譜系,突破了一大批航空工業核心技術。
俄羅斯由于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改革失敗,航空工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航空技術發展幾乎停滯。但是俄羅斯在氣動、結構強度、發動機、機載武器、隱身等航空技術領域仍然具有廣泛的研究基礎和強大的技術儲備,其航空工業研制能力仍然處于領先地位。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中國航空工業技術儲備與俄羅斯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技術譜系和技術代差已經基本趕上了俄羅斯的步伐,中國與俄羅斯航空技術實力逐漸縮小,俄羅斯航空技術水平正面臨被中國逐漸趕超的現實。
產品發展:從維修仿制到自主研發
在中國航空工業起步階段,航空產品的研制以仿制為主,中國主要飛機幾乎都是仿制前蘇聯的機型,這與前蘇聯的技術支援密不可分,中國航空工業航空產品譜系的構建是建立在前蘇聯對中國扶持的基礎上。同時期的前蘇聯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航空工業,積累了豐富的航空產品研制經驗。受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影響,俄羅斯大力發展軍用航空工業,在很多技術領域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手段,已經建立起十分完整的航空產品譜系。
20世紀8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實行改革,飛機研制開始從完全仿制逐步向技術改型過渡。進入90年代之后,隨著航空工業總公司的成立,中國加大了飛機自主研制的力度,并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俄羅斯因為受前蘇聯解體的影響,航空產品發展出現較大波動,但俄羅斯堅實的航空工業基礎和完善的航空產品譜系仍然使其部分機型、機載武器等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航空產品的研制從完全仿制逐步發展為自主研發和國際合作。如今中國和俄羅斯的戰機都已經發展到四代水平,雙方都在積極研發新一代戰機,中國航空工業產品發展水平與俄羅斯差距已經明顯縮小,航空產品譜系完整度中國與俄羅斯相當,但在部分產品性能上中國仍落后于俄羅斯。
環境變化適者生存
差異化道路造就今日差別
產權結構:激進式VS漸進式
前蘇聯時期,航空工業完全由國家操控,各航空企業產品研制和配套必須嚴格遵循國家意志,這是由計劃經濟體制決定的。前蘇聯解體之后,這個局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為了實現社會制度的快速轉型,俄羅斯開啟了國有資產私有化的進程,航空工業作為政府控制的一個重要行業也積極加入到私有化行列中。因為私有化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知識產權,再加上法律不健全,俄羅斯航空企業被外國投資者大比例持股。
2000年1月,俄羅斯尚在運行中的315家航空工業企業和研究機構中,有224家在私人手里,其中國家在94家中沒有股份。俄羅斯激進式的私有化“休克療法”使航空工業真正進入了“休克”狀態,因為政府喪失了對航空企業的控制權,俄羅斯航空工業發展幾乎停滯。
中國航空工業管理體制經歷了軍企體制、軍政企體制、政企合一體制,如今已經發展為政企分開體制,中國航空工業從創立初期的政府控制已經完成了向企業形態的轉變,成為了獨立的法人實體。雖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國有獨資企業,但具備了自主運營的權利,能夠自我調整適應市場變化需求。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從2007年國防科工委下發《關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10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中國逐步為軍工企業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掃清障礙。中國航空工業一直堅持國家主導的方針,雖然國家的控制力在逐漸弱化,但國有化的發展道路沒有改變。
產業結構:自由分散VS行業整合
前蘇聯擁有數量眾多的航空企業,看似比較分散,但管理體制和產權結構使政府對航空企業擁有絕對控制權。前蘇聯解體后,航空工業部遭撤銷,但喜獲“松綁”的俄羅斯航空企業馬上就陷入了“斷糧”困境,國家投入和國家訂貨幾乎雙雙“歸零”,航空企業面臨著業務發展停滯、高素質人才流失的危重局面。在市場牽引下,一些飛機設計局和生產廠為了生存自發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各種形式的設計生產一體化集團或聯合體。由于相關法律的不完備和私有化初期的無序性,這些重組“新生兒”的法律地位、內外部關系、決策與管理機制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分散的結構和市場牽引型產業結構調整嚴重阻礙了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
中國航空工業成立之初是由前蘇聯按照復制廠的模式對中國進行援建的,廠所分離且比較分散,航空工業完全受政府控制,其產業結構與同時期的前蘇聯十分相似。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向市場化轉變,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成立了航空工業總公司來統領這些航空廠所。這與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道路大相徑庭。中國航空工業自管理體制改革之后,一直處于“合”的狀態,雖然1999年曾劃分成航空一二集團,如今又先后組建了中航工業和中國商飛,但總體來看,中國的航空工業集中度很高,并且產業結構調整都屬于政府主導型。以“合”為主和行政主導型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中國航空工業快速發展。
發展模式:先軍后民VS軍民融合
前蘇聯實行的是“揚軍抑民、軍工優先”的國防經濟發展模式,航空工業出于軍事保密的需要, 一般不向民品企業轉移技術, 前蘇聯把國家30%以上(最高年度甚至達到一半)的財政收入投入到軍品生產和軍事研發上, 導致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形成巨大差異。冷戰期間,前蘇聯一直以發展軍工為主,直到1998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俄羅斯國防工業“軍轉民”法》,才使國防工業“軍轉民”工作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俄羅斯航空工業是典型的先軍后民的發展模式,雖然軍用航空工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對國家整體經濟的影響卻往往是消極的甚至是負面的。俄羅斯曾多次提出軍民融合發展思路,但始終都沒能有效實施。
中國航空工業是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創建的,創立之初中國的航空工業是以提高作戰實力和國防能力為主要目標,航空工業一直保持濃重的軍工特性。隨著國防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周邊秩序的相對穩定,經濟建設逐漸成為國家的發展重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航空工業提出了“四個轉變”、“三個突破”的任務,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推動由單一軍品結構轉向軍民結合的生產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軍工科研生產領域的軍民結合取得了顯著進展,軍民融合、寓軍于民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經過三十多年的拼搏奮斗,中國航空工業帶動下的非航空民品已經實現了從遍地開花到集中優勢發展的轉變,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摩托車、空調制冷、電子板塊、新能源設備、機電領域、材料領域、交通領域、環保設備等幾大板塊,其中百億級的產業板塊有四個。
殊途同歸
21世紀中俄攜手實現騰飛
一個世紀的航空發展史已經證明,航空大國是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大國的充分和必要條件,贏得航空領域的國際競爭,是贏得世界政治、軍事和經濟競爭的最重要前提和最有力支點。
在冷戰結束后,中俄兩國航空工業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成績明顯優于俄羅斯,雖然在技術水平、產品發展等方面中國并沒有完全超越俄羅斯,但十多年來的發展成績足以證明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道路更加成功,也更加符合時代的潮流。如今俄羅斯政府已經制定了重振航空工業的計劃,加大了對航空工業的投資和支持力度,進行大規模重組整合,并且將軍民融合作為航空工業的發展重點,這一切似乎說明俄羅斯航空工業正在努力邁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中俄兩國都是航空工業大國,在全球航空工業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中俄兩國互為近鄰,兩國特殊的感情推動了多個領域的深入合作,航空領域也積累了大量的合作經驗,習近平主席首訪俄羅斯凸顯了中俄兩國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經濟形勢,面對歐美航空工業強國的技術封鎖,中俄兩國要根據自身情況動態調整航空工業發展道路,雙方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探討多種實現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模擬航空:黑土地騰飛之翼
- 下一篇:低成本航空:如何榨干檸檬最后一滴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