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乘十八大東風 加快民航強國建設
“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指明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解答了民眾關心的問題,強調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夏貴勛
民航局領導高瞻遠矚,在中國民航跨入民航大國的行列后,明確提出了實現民航強國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八大為民航強國建設吹響了強勁的東風,帶來了實現民航強國的歷史性良機。作為一名民航人,深感十八大將會對促進民航業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民航人一定要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借乘黨的十八大的強勁東風,努力開創中國民航強國建設的新局面。
東風頻吹
民航強國建設如虎添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航業快速發展,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能力逐步提升,安全水平顯著提高,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扶持。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國務院正式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全面指導民航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促進民航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其核心目標包括到2020 年我國航空運輸安全水平穩居世界前列,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不超過0.15,服務質量穩步提高,航班正常率提高到80%以上。民航業實現運輸總周轉量1700 億噸公里, 年均增長12.2%,全國人均乘機次數達到0.5次,近7 億人次,航空服務覆蓋全國89%的人口,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民用航空體系。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促進民航業發展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將《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各項目標和任務進行了細化與分解,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部門的具體責任,內容涉及16大項的56個方面,針對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空域資源配置不合理、基礎設施發展較慢、專業人才不足、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制約我國民航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提出了破解方案。由此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民航業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希望,同時又給予了有力的經濟和政策扶持,為中國民航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兩個翻番”
民航強國建設的加速器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提出了“兩個翻一番”的新目標:一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即從2010年約40萬億元的規模,上升到80萬億元;二是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約1.9萬元,增長到3.8萬元,這為民航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依托和難得的戰略機遇。“兩個翻一番”是民航強國建設的“加速器”。
“兩個翻一番”,一個是經濟總量指標,一個是人民生活指標。同時提出了GDP與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它把改善民生和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兩個目標結合起來,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個翻一番”,也將會給航空市場帶來一片嶄新的拓展空間。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民航人要緊緊抓住“兩個翻一番”給民航業帶來的發展機遇。一是要切準市場發展脈搏,既要滿足民航市場快速增長的需要,又要避免盲目發展而造成資源浪費。二是要提前謀劃好各類技術力量的增長需求,根據運力的增長,提前培養和儲備與之相匹配的飛行、機務等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航空公司要具有憂患意識。目前我國的民航市場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具有國際競爭的市場,國際上各大航空公司虎視眈眈地盯著快速發展的中國民航市場這塊“肥肉”。機遇與挑戰并存,航空公司要善于搶占市場制高點,牢牢掌握市場主動權,方能抓住機遇,立于不敗之地。
“五位一體”
孕育著民航發展的重大機遇
黨的十八大關于“五位一體”的布局和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指明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解答了民眾關心的問題,首次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強調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將生態文明并列為“五位一體”建設,同樣孕育著民航發展的重大機遇。而且比“兩個翻一番”給民航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力度更大、范圍更廣、時間更持久。民航人要正確把握好“五位一體”與民航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五個發揮”上:
一是要充分發揮好民航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戰略地位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使民航業成為國家經濟戰略的支柱產業。同時,民航業還要發揮刺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民航業的發展壯大,促進臨空產業的發展,從而使機場及其附近成為一個多功能經濟體,帶動機場周邊地區的經濟建設,成為有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二是要主動發揮好民航業在國家政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成為國家實施全球戰略的有力工具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民航要自覺服務于國家外交、國防、應急救援的大局,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為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融合、區域平衡、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要積極發揮好民航業在文化建設中的傳播推動作用。民航人要站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使地域文化,通過民航這個窗口進行交流、傳播、擴散。同時,建設民航強國,離不開民航行業文化的堅實支撐。民航企業文化建設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統領,以周恩來總理提出的“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正常”為核心,緊密結合民航改革發展、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實際,鑄魂立人、厚德樹人、人文聚人、增智育人、倡廉律人,共塑民航形象的合力,切實把文化建設轉化為推動民航強國建設的強大動力。
四是要著力發揮好民航業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民航業最顯著的功能就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特別是在當前大眾旅游,跨地區、跨國度投資經商、務工交流人員進入千家萬戶的情況下,以安全、快捷、順心的交通工具保障好他們的出行,自然成了民生問題,民航業也成了民生產業。因此,發展民航業本身對改善民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深入踐行持續安全理念,不斷強化安全基礎,確保持續安全,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就是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之舉。
五是帶頭發揮好民航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模范作用。在十八大報告中,專章闡述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做好節能減排,加強對航路天氣的預判,減少航班的備降和返航,實行航路航線截彎取直,優化地面運行組織,減少無效飛行和等待時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是民航業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當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同時也是民航發展的轉型期,全國民航業應認真學習領會貫徹十八大精神,把握好發展機遇、發展方向和發展脈搏,為早日把民航大國建設成為民航強國而努力奮斗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