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機夢想的“關鍵一躍”
中國人始終有自己的大客機夢想。在全球合作程度極高的民機行業,只有在牢牢把握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遵循、掌握和擁有一套國際認可的高標準體系,才能拿到公眾信任的登機牌
2014年倒數第二天,歷經十多年的研制、試飛之后,我國首次按照國際標準自主研制的國產噴氣支線客機ARJ21—700,拿到了型號合格證,意味著飛機具備了可接受安全水平,向交付運營邁出堅實一步。不過,還有非技術的考驗在后面:如何讓航空公司認同、獲得大眾用腳投票的信任?
國內航空業界專家和研制方,對此信心十足。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飛機研制方中國商飛公司的董事長金壯龍,沒有事先安排就臨時登機體驗飛行。頒證當天,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專程乘坐這款飛機從上海飛到北京,體會是:飛行高度、舒適性不亞于其他同類飛機。
這自信并非敝帚自珍,而是有技術和訂單作支撐。現代民機制造業中,噴氣客機是尖端科技集大成者。難能可貴的是,ARJ21作為我國首款噴氣客機,研發階段就拿到了歐美發達國家的訂單。2008年11月,中國商飛公司與美國GE金融航空服務公司一次性簽署了25架購買協議。迄今為止,各種訂單總數達到278架。
這與它一起步就高標準、嚴要求有關。雖然只是一款中短程支線客機,但其試飛考驗可是世界級的,而且是世界上試飛時間最長的一款新型客機,超過了波音的夢想飛機787。它經過各種關鍵科目和全部飛機級大型地面的試驗,成功挑戰了極端環境。比如,為了證明能在±40攝氏度的極端氣溫下正常運轉,飛機先在零下42攝氏度的低溫中冷凍12小時,特意選擇日出前一小時最冷的時候開動。由于等待適合天氣幾年而不得,去年三四月份還前往北美五大湖區做自然結冰試飛。這一段主動出擊的3萬公里環球飛行,驗證了國產客機“闖蕩世界”的能力。
在民用航空領域有句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并非制造幾架先進的飛機,而在于擁有一套國際公認的、高標準的民用航空標準體系。新研制的飛機,只有在這套標準體系中證明自己的安全品質,才能獲得市場通行證,這就是適航取證。ARJ21的適航取證,是在中國民用航空局的審查和美國聯邦航空局“影子審查”下開展的。“影子審查”意味著,飛機的設計制造也要滿足美國聯邦航空局、也是大多數國家認可的國際標準要求。遵循這樣嚴格的標準研制、生產和試飛的客機,才可能被用戶信任,進入全球市場。
當初波音787和“空中巨無霸”空客A380投入運營時,人們爭先恐后購票體驗。中國噴氣客機若想復制這種盛況,難度不小,但ARJ21的研制和適航審定,無疑是倒逼中國民用航空局建立完善大型客機的適航審定能力和標準體系,幫助國產客機將來無阻礙地進入全球市場,乃至獲得商業成功。
中國人始終有自己的大客機夢想。在全球合作程度極高的民機行業,只有在牢牢把握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遵循、掌握和擁有一套國際認可的高標準體系,才能拿到公眾信任的登機牌。在這個意義上講,ARJ21堪稱我國民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不可替代的探路者,也是觸摸夢想的關鍵一躍。正是有了ARJ21,我們才更有信心讓承載中國大飛機夢的C919大型客機積蓄力量、飛上藍天。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節儉式創新:民航新常態下的重要驅動
- 下一篇:談獵鷹驅鳥技術在機場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