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機場凈空安全的重大隱患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是從航空企業的旅客運輸量還是機場建設方面來看,我國民航事業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根據民航局最新運輸生產指標統計顯示,以2015年2月為例,本月運輸總周轉量達到64.54(計算單位:億噸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7%,其中旅客運輸量達到3492.70(萬人)同期增長12.4%;在機場建設方面,我國現已形成北方機場群、華東機場群、中南機場群、西南機場群、西北機場群這五大機場群,據不完全統計,既有機場147個,未來還將新增97個機場,其中還不包括當前轟轟烈烈的通航機場建設熱潮。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它也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不僅僅是我們民航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也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得以迅速發展。而所謂城鎮化進程,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也是城鎮數量和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城市數量和城市規模擴張明顯,城鎮化在改善民生,推動我國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國機場凈空安全保護提出了難題。
2004年8月4日,作為國內三大樞紐機場的廣州白云機場在一夜之間上演了一場大搬遷的歷史劇,從市區白云區機場路附近搬遷至花都區新位置。而白云機場之所以搬遷的原因無外乎兩個:
一、經濟的急速發展,使老白云機場超負荷運作,客流量已經相當飽和,而機場卻只能有一條跑道,再加上陳舊的設施,致使機場已經沒有再發展的余地。
二、由于老機場離城區太近,機場附近的城市建筑物不得不被限高,對機場的凈空安全管理也極為不利,此外飛機頻繁起飛降落的噪音對居民影響也很大。
我們仔細研究對比不難發現,城鎮化發展在白云機場的搬遷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斷的城市擴張,老白云機場周邊已經由城市郊區發展為人口密集的主城區。密集的人類活動給飛行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同時大大加重事故后果的嚴重性。此外由于機場吞吐量的持續性增長需要,老白云機場周邊卻沒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擴張,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經濟下對廣州機場的規模需求,因此不得不搬。
眾所周知,飛行安全是我們民航工作的立足之本,而機場作為民航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民航安全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統計,飛機在起飛、初始爬升和進近著陸過程中的事故率占總事故率的77.7%,其中這相當一部分事故與機場周圍的障礙物有關。我國民航《民用機場飛行區技術標準》、《民用機場運行安全管理規定》、國際民航組織公約ICAO附件14卷I《機場設計與運行》、國際民航組織《機場勤務手冊》中對機場障礙物的管理和論述都有詳細的描述,這些對保證機場凈空安全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法理依據作用。

機場障礙物限制面示意圖
很多時候,理論與現實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我們在高喊加強機場凈空保護的同時,現實卻不容樂觀。如2012年4月22日深夜,某航空公司一架航班飛臨綿陽,準備降落的時候,機長突然發現一座巨大的高層建筑擋住航班去路,正常降落被迫中斷。于是這架飛機只能選擇重新降落,但經過幾次嘗試之后,發現這座建筑物始終繞不開,最后航班只有無奈地備降到另一個機場。事后調查發現綿陽涪城的萬達廣場項目超高,飛行安全隱患浮出水面,并關閉了綿陽機場的所有夜航,事件導致萬達廣場降低30米,直接經濟損失2億,綿陽機場的日經濟損失保守也超過20萬元。
在軍用機場方面,從解放軍總參謀部主管軍事設施保護的部門獲悉,在過去的近20年中,我國逾半數軍用機場凈空環境遭人為破壞,已經導致飛行事故近百起,10多個軍用機場被迫關閉或搬遷。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軍在用的軍用機場周邊凈空范圍內,超高建筑多達1000多處,最嚴重的超高了300多米。有的建筑剛好修建在軍機起降的航路上,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有的軍用機場甚至已經不能滿足軍機的正常飛行,因為凈空環境引發的飛行事故也是接連不斷。
目前我國僅有福建泉州、北京、上海、廣州、貴陽等少數省市出臺了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等地方法規,但這些法規的出臺對保護當地機場的凈空保護和具體管理的可操作性起到了極大的借鑒作用。目前我們的凈空管理模式主要是遵循以下流程:
1、由地方政府公布凈空管理條例
2、由各職能部門按照凈空控制管理方案實施凈空管理。
3、需要在凈空管理區內實施突破凈空管理要求的行為時,由職能部門協同機場進行審批。
4、機場在涉及到空管運行項目時,需要請空管部門進行航行評估。
未來,隨著我國民航事業和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加上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逐步推進,機場凈空安全管理和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矛盾將進一步激化,如何保護機場凈空安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日益凸顯的問題,一些城市在機場附近區域進行的建設項目已嚴重威脅到機場的凈空安全,而如何把握機場凈空標準,如何進行機場凈空管理成為我們所有民航從業人員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地方立法,強化管理,明確責任主體;建立健全機場凈空管理協調機制,嚴格機場障礙物審批制度與程序,統籌處理好經濟建設和民航發展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真正從民航大國發展成為民航強國,而未來的路——前程遠大使命光榮。
作者簡介:
溫新壽,機場運行管理專業畢業,有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工作經歷,有近兩年的通航飛行指揮經歷,對通航發展和機場運行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現主要從事高架停機坪方面的研究工作。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國內航企入股南非航空:挑戰大于機遇
- 下一篇:機場地區“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