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建設是構建通航運營環境的核心要素
近年來,中國通用航空行業規模快速擴大,企業數量、機隊規模、從業人員、飛行小時數等均穩步增長。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共有在冊通用航空器1610架,178家通用航空企業,比2012年底新增32家;今年上半年,通用航空企業共飛行119557小時(不含訓練飛行),預計全年飛行總量逾60萬小時,比去年增加8萬小時。
在發展形勢大好的背景下,資本紛紛涌入,而落后的通航運營環境逐漸成為其快速發展面臨的一個瓶頸。機場、空管、服務、油料、培訓等是通用航空發展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而在這些要素中,核心和基礎是機場,所有的要素都是圍繞機場在運作。因為僅靠單點開花、本場空域開放是不夠的,只有實現點到點個人飛行,并達到低空飛行常態化,才能成就通用航空產業。這其中除了空域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形成網絡的通用航空機場。因此,機場先行已成為地方政府、行業政府和企業發展通用航空的共識。
作為全球通航產業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和中國發展通用航空的一面鏡子,美國擁有1.68萬個通用機場,占到全部民用機場數量的96%,而中國百余個通用機場只占到全部民用機場的46%,差距可見一斑。然而,差距也意味著潛力,這令從業者們可以去憧憬一個更加具象、可觸摸的未來。
2012年6月,民航局發布了《通用機場建設規范》,結束了中國多年來對通用機場建設缺少指導性意見,只參照運輸機場建設的做法。在編寫規范時,考慮到放松管制是通用航空市場的普遍訴求,民航局在內容上確立了“滿足基本安全運行需要,并留有最大靈活性,為通用航空發展創造寬松環境”的編寫原則。這些都將有利于中國通用機場的建設以及通用航空飛行網絡的形成。以航空基礎雄厚的陜西省通用機場規劃為例,目前,陜西省乃至西北地區(除新疆外)只有蒲城機場一個比較成熟的通航機場。根據規劃,未來10年,陜西省將先在陜北、關中東部和西部構建“工”字形骨干網絡,“十二五”期間將建成10個通航機場,進而在全省構建“王”字形網絡。
此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對通航產業園項目頗感興趣。建通航產業園首先要布局機場,但是并不是所有有通用機場的地方都適合發展成為通航產業園。要結合當地的區位、經濟與社會條件、產業基礎等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進行差異化運作。在條件不具備的地方,盲目建設產業園是有害的。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明智地選擇航空合作伙伴
- 下一篇:在“夾縫”中探索流量管理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