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機場:變革中謀求發展 奇跡般繪制藍圖
珠三角方圓200公里的范圍內集中了5家機場,澳門國際機場的定位有些尷尬。論位置它比不了廣州白云機場;論流量,它敵不過香港國際機場;論航線,它沒有深圳寶安機場多;論面積,它也比不上珠海機場。但這些先天的不足并沒有妨礙其茁壯成長。20多年來,這家中小型機場正用一個個奇跡繪制著一幅令人贊嘆的發展藍圖。
對于澳門國際機場的員工來說,今年的時間有點不夠用——既要舉辦3年一屆的中國與葡語國家機場會議,又得規劃旗下十幾家服務公司合約期滿后的發展路徑。其實,對于一家在夾縫中求生的企業來說,變革已成為常態,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但也令人興奮。
低成本航空:興奮游從這里起飛
宿務太平洋航空、易斯達、真航空、虎航……在澳門國際機場候機樓門口外,信息屏上一連串奇奇怪怪的航空公司名稱,吸引著記者的目光,其中不少航空公司還是第一次聽說。
“這些多數是低成本航空公司,像宿務是菲律賓的,易斯達和真航空主要飛韓國,虎航的總部在新加坡……”還未等記者開口詢問,澳門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小吳就開始介紹起這些航空公司的情況,“不只有這些,像菲律賓航空、越南航空、微笑泰航都可以從澳門飛往東南亞,非常方便。”
在記者眼見為實之前,很難將澳門與低成本航空聯系起來。澳門國際機場為什么會發展低成本航空?“那還是10年前機場決策層的未雨綢繆。”小吳說。
時間倒退回2003年,當時中國大陸和臺灣尚未實現直航,兩岸間的中轉航班成為澳門國際機場的主要客源,旅客量占到六成之多。雖然機場一片繁榮景象,但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鄧軍已經意識到,兩岸直航勢在必行,只是時間問題。為了應對政策的變化對機場客流量產生巨大影響的潛在風險,2004年,低成本航空戰略應運而生。正是在這個戰略的指引下,菜單式服務、合理安排停機位等一系列吸引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措施相繼在澳門機場推廣開來,以亞航為首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接踵而至。而正是他們,在兩岸直航后的這些年里,為澳門機場帶來了1/3的客源。
“在夾縫中求生”。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主席高級助理崔光坦然地總結了機場的現狀,澳門國際機場的當務之急是找到自身的定位。如今,他們正在抓緊將澳門國際機場打造成為“亞洲第一國際點”。從2005年起,澳門國際機場先后與有關機構及航空公司,聯合打造“興奮游澳門起飛”的低成本消費觀念。
雖然低成本航空發展戰略帶來了穩定的客源,但是對于一家中小規模的機場來說,僅靠航空收入是不夠的。“只有讓收入來源多樣化,才能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這是澳門國際機場總結出的經驗。
非航空收入:候機樓上演的傳奇
在世界各國機場中,非航空收入一直是發展的重點與難點。澳門國際機場通過特許經營的模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產生了令人羨慕的效益:2013年前3個季度機場主要的特許經營商收入比對去年同期約上升了13.2 %,機場專營公司通過特許經營獲得的非航空收入比去年上升了15.5%。
崔光介紹:“我們沒有酒店、航油、土地投資等,所有的非航空收入都是在機場內實現的。”
有限的面積一邊制約著澳門國際機場的發展,另一邊也在不斷催促著機場專營公司尋求突破之路。作為業主,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將地面服務、航空配餐、油料供給、機場保安、免稅品銷售各個運營環節拿出來招標,機場專營公司則向他們收取場地租金、專營費和營業額提成。
說起來雖然平淡無奇,但是仔細研究一下中標名單就會發現乾坤。“負責地面服務的明捷機場服務公司,是全世界知名的機場地勤服務公司;承擔航空配餐的澳門航空食品公司,則由世界第三大航空食品公司、法航旗下的SERVAIR投資;經營免稅品商店的,是來自中國香港、有著多年免稅品經營經驗的零售商皇權集團……”商務拓展部總監徐文玲告訴記者,這些專業公司的加入,使得澳門機場的運營從一開始就站在了高起點上,并很快達到了國際水準。
對特許經營模式,崔光有自己的理解。他說,航空業的前期投入非常大,而澳門的航空市場很小,如果一開始各項業務都由幾家公司相互競爭,最終很可能大家都“做死了”。較長的特許經營期,使澳門機場與各個分營商在良好的合作中共同成長進步。
鄧軍表示:“現在澳門國際機場進入了新階段,特許經營就不適應其發展了。我們現在要放開市場,引入競爭了。”
公務機業務:度身定制的VIP待遇
去澳門,圖省錢的可以坐低成本航空,白領可以坐商業航空,豪客可以坐公務機去。但是“這么小的機場,公務機有地方停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澳門機場的公務機業務已經悄然發展起來了。
“時間就是金錢”,這條黃金法則在公務機市場顯得尤為重要。澳門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只需憑包機合同和身份證明就可以快速檢票、通關和候機。而且在民用航空運輸規則前提下,澳門特別行政區對公務機飛行的申報效率高,可以按商務活動要求隨到隨走。”
“對于乘坐公務機來澳門的重要客人,邊檢等部門將派人親赴機場為其辦理手續,提供真正的VIP服務”。小吳介紹,澳門的公務機業務,不僅可以為高端客戶提供時間精準的點對點接駁服務,而且可以滿足客戶對私密性的要求,如保證其在不被外人知曉和打擾的情況下抵達或離開澳門,以及為其提供專屬的通關服務完成海關手續。
不僅服務一流,澳門國際機場的條件也很適合公務機發展。從航班密集度和機場使用率來看,澳門國際機場繁忙時段每小時的航班升降次為16架次~18架次。而香港、廣州和深圳3家機場的平均起降數量已經達到了每小時 25.6架次~52 架次,并不適合臨時增加公務機的飛行申請。由此反觀,澳門國際機場的流量空間為公務機的起降提供了良好的時間保障。
結語:
“船小好掉頭”,在夾縫中求生的澳門國際機場,一直在根據經濟環境尋找自己的定位和發展契機。
在不久的將來,港珠澳大橋將建成,屆時從澳門驅車抵達香港只需半小時。“這將把游客帶到航線更多、設施更好的香港機場。但我們的發展并不會停止,我們正在尋找差異化營銷的路子。”崔光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