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空管:戰“疫”中為你守望,唯愿起落安妥
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形勢,中國民航循著祖國和人民的召喚飛翔,一架架航班千里馳援。守望每一次起降,是民航空管系統的責任擔當。防控疫情松不得,復工復產慢不得。他們一方面精心調配運行力量,精細保障抗疫航班;另一方面求解新問題,苦練內功,繼續大力提升人員素質。
華北空管局:應急備用管制席位搭建完成
2月29日2時30分,航管樓和北京終端管制中心自動化系統重啟成功,標志著華北空管局順利完成了全部管制席位本地、異地備份的搭建。備份席位可滿足特殊情況下管制員快速更換席位,保證空管指揮不間斷。
華北空管局完成全部管制席位的本地、異地備份。
在兩周的時間里,華北空管局技術保障中心協調配置了20個本地管制備用席位以及16個異地管制備用席位。如果現有席位產生疑似病例,周邊管制員均需要更換席位。技術人員在本地搭建的備用席位可以滿足實時不間斷指揮需求,席位轉換無縫連接。而搭設在首都機場航管樓的異地備用管制室,可以應對因本地管制席位出現疑似病例或大規模疫情爆發時,集體更換管制席位的情況。
疫情當前,設備保障部門制定了三套應急方案。經過反復推敲、論證,最終確定了區管、終端屬地配置、航管樓異地全備份的兩個階段管制備份席位搭建方案。方案確定后,設備保障部門即刻集結高、精、尖技術力量,在做好值班員防護的同時,聯合技術骨干,打響了搶時間、搶進度、不降質量的建設“攻堅戰”。在備份席位搭建的過程中,多半技術人員吃在食堂、睡在宿舍,加班加點甚至三、四天不回家。
2月20日,首都機場航管樓、北京區域管制中心的技術人員相繼開始備用席位信號線纜鋪設工作。10人不到的技術團隊,在一個晝夜之內,完成了6個頻率19個信道長達600米的線纜鋪設和4864個信號點的連接。如此艱巨的任務和極大的負重,技術人員卻戲稱這是一場“上天入地”的旅程:一部分線纜被送上3米高的線槽,一部分又被送到1米深的通道。技術人員戴著口罩進行操作,如同在高原奔跑,憋悶和潮濕的環境,讓他們臉頰通紅,雙眼不時被汗水打濕。
此次異地備份華北空管局還新增甚高頻傳輸設備,能夠迅速實現異地指揮航班,在區管中心和航管樓新增了甚高頻傳輸設備。如果區管中心管制大廳出現疫情,航管樓內話系統通過備用頻率可及時接管華北地區內蒙古、天津、河北、山西,以及濟南、鄭州高空等空域。
江蘇空管分局:護送“呼吸機”馳援武漢
2月28日,江蘇空管分局順利保障載有四臺ECMO醫療系統、333臺呼吸機以及57箱護目鏡共計4.575噸重要醫療物資的CYZ9016航班從南京祿口機場起飛前往武漢天河機場。
江蘇空管分局順利保障重要醫療物質運輸。
27日20時52分,江蘇空管分局塔臺管制室接到通知,凌晨進港航班CYZ9061、CYZ9045、CYZ9041、CYZ9075將從大連、青島、福州和濟南各運送一套ECMO醫療系統到南京,同南京的333臺呼吸機,以及CF9037、CA1089由深圳和廣州分別運送來的57箱護目鏡,由CYZ9016一起運送到武漢抗疫前線。
塔臺管制室接到通知后,立即組織值班管制員制定詳細保障預案,就滑行路線,與機坪交接等細節問題反復推演,力爭做到管制服務精益求精,以最快速度保障抗疫物資。按照既定計劃,早晨,06/24 跑道的夜間維護一結束,塔臺管制室立刻把運行模式從 07/25 跑道切換到離郵航更近的 06/24 跑道,以便節省地面滑行時間。2 月 28 日 6時35分,CYZ9016 航班騰空而起,帶著祝福,迎著朝陽飛向武漢。據悉,2 月 25 日,江蘇空管分局也順利保障載有 4 臺 ECMO 的郵政航空 CF9016 航班前往武漢。
東北空管局:重點項目穩步推進
近日來,國家按下了重大項目建設的加速鍵。東北空管局在建項目多為國家、省市重點工程項目,在確保疫情防控工作不放松的同時,各項工程均在有序穩步恢復。
東北空管局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穩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在防疫初期,東北空管局第一時間對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做出了防疫安排,果斷暫停了長春龍嘉機場擴建、大連機場擴建空管業務用房及氣象雷達樓翻建、三地氣膜體育館等9項有施工現場的工程建設項目。而無施工現場的13項工程建設項目均在按計劃穩步開展,繼續推進工程施工前期或項目收尾等室內辦公工作業。
目前,長春龍嘉機場擴建工程配套工程立項、地方手續辦理、要件審批等各項準備工作均順利推進;測繪公司開展了哈爾濱機場擴建航行服務研究、呼和浩特新機場機坪塔臺高度位置評估、雞西機場塔臺高度位置評估等緊急重大項目;空管技術公司負責的青島、慶陽、臨沂、安徽蕪湖、廬江等多家機場內話項目均按計劃進行,技術人員每日在崗對內話系統軟硬件進行測試,統籌保障多項設計任務按期完工。截至目前,設計所參與評審的《東北地區航班智能放行系統工程》《沈陽區管中心圍界擴建工程》等五項初設的意見回復和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
隨著全國戰疫情工作持續好轉,航班量正在逐步回升,運行環境也將發生改變。為確保管制員工作狀態,東北空管局各運行部門嚴格抓好“三防”現場管理、加強對運行動態的掌握、充分聯動協同決策,并提前組織今年的管制復訓,從各個方面做足充分的準備工作,確保“復工復產”環境下的空管保障穩步推進。
此次復訓采用練習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管制員的在崗時間,優化人員編組,有針對性的開展機上疑似病人、醫療救助等重點特情訓練及大流量恢復訓練。由于模擬機題庫配合全國航路航線調整更新了航路模塊,所以今年所有的復訓科目需要全部重新編寫,復訓內容全部采用大流量模式,訓練科目也由原來的1至2個增加到6個特情和應急處置,練習復雜程度從編排到訓練較以往均有了大幅提升。
中南空管局:聯合南航攻關武漢機場“校飛”難題
2月17日,是武漢天河機場儀表著陸系統進行定期飛行校驗的截至時間。作為保障湖北抗疫戰場空中航線的樞紐,其儀表著陸系統(俗稱盲降)設備是引導飛機安全降落的關鍵導航設備。中南空管局與南航應用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利用已有航班機載數據對盲降信號進行高精度信號質量評估,確保了湖北各機場的儀表著陸系統精度,為抗疫航班提供安全保障。
中南空管局以精準數據伴隨抗疫航班飛行。
在航班降落的過程中,儀表著陸系統(俗稱盲降)設備是飛行員的“最佳搭檔”。該系統通過無形的無線電波在跑道上空標示出一條緩緩下降的“坡道”,引導飛行員無懼雨霧等天氣狀況,安全精準地降落到跑道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利用機載數據對盲降信號實施監測存在“三大難關”,既要獲得高精度和高頻度的機載盲降信號數據;又要獲取高精度的飛機運動軌跡;還必須輸出符合國際民航組織要求的機載數據分析系統。中南空管局與南航在原有安全能力科研項目組的基礎上,成立了聯合科技攻關小組。攻關小組在航班客艙內使用手持設備收集飛機軌跡高精度數據,他們巧妙利用北斗和GPS雙星座進行聯合高精度位置解算,順利解決飛機客艙信號屏蔽、捕獲衛星數有限等問題。機載數據分析系統比飛行校驗系統面臨的問題更復雜,項目組參考了上百個飛行校驗報告與圖紙,在廣州白云機場、南陽機場進行了多次飛行驗證,連續奮戰兩周,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關。
“加快手上的工作,全力調配人手加快速度!”中南空管局技術保障中心接到支援武漢完成儀表著陸信號評估任務已是2月5日,距離校驗期限不到兩周。疫情就是命令!項目組馬上開展在武漢天河機場開展試驗,最終完成了飛行校驗工作。他們研發的這套具備完全自主創新的高精度盲降設備質量分析系統在此次戰疫中大顯身手,以精準數據伴隨每一架抗疫航班飛向湖北、飛抵武漢。
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線上培訓累計逾萬小時
在實施精細化動態排班之后,管制員“宅家”時間相對增加,到崗間隙相對拉長。如何常態化遠程保持管制員的狀態?如何針對性提高管制員技能?如何繼續推進見習管制員“放單”進度?“線上培訓”成為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的破題之道。截至2月29日,管制中心完成各類主題培訓119次, 累計授課212課時,共計2688人次參培,累計總學時達到11066小時,人均參培時間17.2小時。
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實施精細化動態排班。
疫情發生以來,為確保“人員思想不僵、技術不減、能力不退、紀律不松”,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利用管制員在家備勤或者休息的時間組織培訓,包括文件的解讀學習、規章制度的梳理和各類案例分析,還重點組織了應急演練程序的解析、桌面推演和差異性分析等。線上培訓從面上來講,實現了全員參與、各層級覆蓋;從點上來講,做到了新知識、新要求學習不斷線,舊知識查漏補缺、鞏固記憶。
流量管理室管制員沈璐表示:“從參與角度來講,我很接受線上培訓的模式。時間,地點都可以更加靈活的安排,很大程度提高了效率,通過軟件,大家可以集中查看多次的培訓記錄,便于資料的查找和收集”。線上考核是所有管制員避不開的重要一環。利用自有的“培訓寶”培訓平臺,管制中心已組織考核10次,各層級的線上考核也紛紛上線,形成了線上培訓的有效閉環。
管制中心目前共有181名見習管制員,如何在疫情期間席位見習受影響的情況下依然保證見習管制員培訓質量,各處室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目前已開展各類見習培訓72次,雖然培訓課程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盡量“搶”回疫情所奪走的見習時間。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