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 東航四川地服人的地震記憶
十年前,2008年的5月12日。
汶川地震發生,我們都是親歷者。
傷亡慘重,他們全是我們的家鄉人。
在東航四川分公司地服部,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親歷地震,有的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有的奔赴一線支援,十年,彈指一瞬,但地震時的記憶卻難以磨滅。
作為四川人的趙云飛,十年前,汶川地震發生時,他說,自己當時多么想要加入到抗震救災的隊伍中,為自己的家鄉同胞出一份力。但是那時的他是售票柜臺的一名業務骨干,除了抗震救災,工作崗位依然需要他,于是他選擇了堅守崗位,守好自己的崗位也是為抗震救災出一份力,“盡職就是出力,愛崗就是愛國”。
現為東航四川地服部一名坐席調度楊炯勝回憶當年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當時在得知災區情況,有災區傷員送往成都進行救治而需要志愿者時,他義無反顧的奔赴醫院,為災區傷員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樸實的老楊哥并沒有太多華麗的表達,他只說:“當時腦子里沒別的想法,就想去干活,能幫多少幫多少。至于為什么要去?那是看著那么多傷員時的本能反應”。
另一名地服部的員工馬小存回憶08年地震發生時,他正在為旅客辦理值機業務,他不顧個人安危,和機場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將全部旅客引導至安全區域。地震發生后,他把年僅4歲的兒子交給了岳母,便投入到了工作中,在機場一干便是4天,因為他知道那時那刻有更多的人需要幫助。
現任東航四川分公司地面服務部協調分部經理的惲杰,08年5.12他協助武警官兵在機坪上運送傷員和救災物資,為保證傷員的安全,每一個運送傷員的擔架都要人用鐵絲綁好固定在飛機的座椅上。惲杰說,那時的他深刻體會到了《出師表》中所說的“奉命于危難之間”是什么意思。十天,整整十天沒有離開過工作崗位,奔波于機坪和貨站之間,十天中除了礦泉水就是方便面,雖然疲憊但是仍抱有信念。他說:“救助的幾天時間,我所做的一切,都要對傷員負責、要對公司負責、要對飛機負責,要高效更要保障安全,這是政治任務,救災時沒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更快的把救災物資發到各個災區,盡可能的調配飛機,救助更多的傷員!”十天里,他從132斤瘦到108斤。
親身經歷地震,并前往一線支援的李江龍,在08年地震的時候,他正在四川宜賓讀書,強烈的震感讓學校的課桌門窗劇烈晃動著,作為班長的他組織班上的同學們有序撤離危險區域,并安撫著同學們的心,大家的驚慌失措讓他在當時做了一個決定:要去學習關于防災減災的知識。
恢復通訊后,當他得知災區情況時,他和他的同學們想去到災區支援,可還是普通學生的他們并不知道該怎么辦,怎么去?去了該怎么做?能不能做的好?這些問題更加堅定了他要走向社會救援的決心。
從那時起,他便特別關注各類救援信息,并利用空閑時間參加社會公益,從而認識了南昌某救援隊的隊長,也就正式走上了救援的道路。
2017年6月,四川省阿壩州茂縣、昭覺縣等地發生山體垮塌,李江龍自愿加入到了前往昭覺縣的救災隊伍中,這次近距離地接觸受災現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多少人因為防災減災的知識匱乏而不幸遇難。
而后他一邊學習防災減災和救援的專業知識,一邊向身邊的同事、朋友宣傳,同時與相關部門聯動,走進社區、企業、政府、學校以授課和演練的形式宣傳如何正確應對突發性的自然災害等災難。李江龍說:“每當這種危難時刻,作為一個年輕人,我總想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西寧機場:順利保障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運輸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