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機場:1號航站樓“變形記”
3月24日凌晨0時15分,距石家莊機場保障第一個經停分流國際航班還有5小時35分。
航站樓管理部副總經理安輝、郝志峰與工作人員一起將最后一排長條椅安置在旅客候機區。
500張椅子井井有條,14臺自動售賣機、10臺飲水機有序分布,早早布置好的自助餐區,以及手機充電站、電視等設施設備……
10天不分晝夜的忙碌,9個專用區域一一“誕生”,一座專門用于經停分流國際航班保障的航站樓被他們加速度成功改造。
看著精心準備好的候機區,他們長出了一口氣,最后一批撤出了石家莊機場1號航站樓。
但是,他們絕不會想到這僅僅是個開始……
航站樓內建模擬客艙
3月25日9點,帶著保障完首個分流經停國際航班的疲憊,帶著一長串的問題,河北機場集團副總經理羅曉廣帶領航站樓管理部、運行控制中心有關負責人進入1號航站樓。24日的首班航班保障用時13小時24分。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縮短經停時間,這個任務擺在眼前,他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在1號航站樓。
“在航站樓內開辟一個區域做模擬客艙的想法是一步一步完善的。從擴大流調旅客待檢區的想法,到借鑒上海機場的經驗,優化流程,把待檢區升級成了模擬客艙。”安輝說。
旅客待檢區的模擬客艙根據不同機型,重新規劃了座椅的擺放,設置座位號,旅客在這里完全按機上客艙位置就坐。搭建模擬客艙,將原本需要在密閉的客艙內完成的旅客檢疫分類工作平移至候機樓內,大大提高了旅客下機效率,最大限度改善了旅客入境通關期間的候檢環境。
一個區域的啟用,并非只是打開一扇門、劃定一塊地方那么簡單。水電的改造,衛生間、照明燈光修繕,100組屏風、400張座椅按照飛機座艙重新擺放……除了新啟用的旅客待檢區,密接旅客轉運區需要增加登記柜臺,避免人員聚集;海關采樣區需要增加10組工作臺并配備相關設施設備;流程再優化,需要重新安排候機樓內的標志標識,重新規劃隔離帶……時間卻只剩下60多個小時。
航站樓管理部“逆行”而上,進入航站樓連夜施工,沒有一個人抱怨,沒有一個人退縮。“如果我們把工作做好了,保障時間就能減少,參加保障的同事們就不用10多個小時穿著隔離服不吃不喝,旅客也可以早點離開機場休息。”航站樓管理部設備分部經理薛惠平說。
每天施工結束后,工作人員的衣物都需要用紫外線燈進行消毒。由于心里著急,郝志峰的眼睛在第一天施工結束后不小心被紫外線燈灼傷,眼睛紅腫刺痛,整夜流淚不停,他一宿沒睡覺。但是,第二天,他紅腫著眼睛又出現在施工現場。
“郝經理今年已經57歲了,但在現場他一直和我們一起干。”薛惠平說。新啟用的旅客待檢區需要拆除兩面近20平米的玻璃,郝志峰二話不說和其他人一起將300多公斤的玻璃搬運到了倉庫里。
28日12時12分, 石家莊機場保障的第二個經停分流國際航班CA910航班順利起飛前往北京,保障時間減少了9個小時,小小的模擬客艙發揮了大作用。得知這個消息,安輝和他的同事們才真正舒了一口氣。
1號航站樓大“變身”
3月15日下午,航站樓管理部接到保障經停分流國際航班的任務:對1號航站樓進行改造,設置海關的流調排查區,擺設桌椅、搭建帳篷。
“原以為這個區域設置完成,改造任務就結束了。”安輝回憶說,“事實證明,我們太‘天真’了。這只是1號航站樓“變身”的小‘前奏’。”
從一個流調排查區到流調區、采樣區、醫學排查室、密接旅客等候區和旅客待檢區、臨時等候區等10個獨立區域,伴隨著一次次流程優化,他們的任務在成倍增加。
一座航站樓專門用于保障經停分流國際航班,實現與國內航班保障的物理隔離,有利于疫情防控安全。但安輝和她的同事們知道,這背后是的巨大工作量和夜以繼日的辛勞。
用于保障經停分流國際航班前,1號航站樓除部分區域用于國際航班保障外,其他區域均暫時關閉等待流程改造。因此每一個區域的重啟,都是一次“大改造”。
航站樓管理部運控分部經理尚玉杰帶領的工作人員是第一批“開荒者”——進行水電改造。
根據服務保障需求對區域重新布線,計算各個電器的功率選擇適合的線路,組裝插座、設置接線板……“電線用了400多米,線槽用了200多米,插座組裝了100多個……”尚玉杰回憶說。此外,他們還維修更換了原有的插座、電燈,更換燈管200多根、燈泡200多個。
考慮到疫情防控需要,衛生間改造是重點。將下水道全部重新疏通,23個水龍頭全部更換為紅外感應型,更換20個小便感應器……“一個衛生間全部疏通需要2天,考慮糞便傳播風險,我們前期必須要盡善盡美,確保運行正常。”尚玉杰說。
洗手池的水路改造,身形瘦小的邊玉勛成為“主力”,洗手池下空間非常狹小,邊玉勛需要墊著毯子躺在水池下面進行管路更換,他在冰涼的地板上一躺就是一整天。
水電改造結束后,還要對每個區域進行“開荒保潔”,“很多區域已經5年多沒有使用過了,地面就要先打磨、吸塵再用水清潔3-4次,才能達到標準。”工作人員介紹說。地面、墻面、吊頂的設施設備的擦拭和清潔,10天內他們清潔面積近2萬平米。
伴隨流程不斷的優化調整,每一次區域的變化都意味著區域布置的推倒從來。“僅帳篷我們就拆裝了26次,變的‘熟能生巧’。”薛惠平回憶說,第一次安裝用于咽拭子取樣的帳篷,搭建看著一堆零散的配件和設計圖無從下手,2個小時才裝完一個,后來不到半個小時就能成功安裝好帳篷并將內部線路全部假設完畢。“大家開玩笑說,今年比武大賽增加一個裝卸帳篷的科目,我們一定可以奪冠。”除了帳篷外,200多張連排座椅從1樓搬到2樓,再從2樓調整到一樓;甚至由于區域功能變化,線路需要重新的布設。大家都沒有怨言,因為他們知道,每一次流程的優化意味著保障工作更加順利,旅客體驗也更加舒適。
設想成為現實。
一座流程完善、區域獨立、候機體驗舒適的1號航站樓呈現在大家面前。旅客待檢區、流調區、采樣區、醫學排查室、密接旅客等候區和臨時等候區等10個獨立區域,基本實現物理隔離,筑起了一道道“外防輸入”的嚴密防線。200張長桌、240個折疊椅、140個屏風在海關流調區和采樣區規劃組合成了80個流調采樣的工位,可同時對50名旅客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保障30位旅客進行采樣。
忙碌中“工匠精神”在閃光
工期緊張,工作量大,卻絲毫沒有改變航站樓管理部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執著追求,對細節的一一關注,處處體現著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60多個用大頭針別在屏風上的號碼牌,最后的針頭都會被埋在泡沫板的牌子里。
——每個帳篷里的20多個繩結不僅無一遺漏,且每個都打成了活扣。
——每條布線都橫平豎直,架設結束,都會進行測試,嚴格檢查每一個漏電開關,每一個接線板都進行精密計算,確保用電容量的匹配。
——每臺飲水機和衛生間廁位拉手旁都粘貼了抽紙,降低旅客使用時交叉感染風險。
每次保障都需要根據機型對模擬客艙的座椅進行調整,粘貼新的號碼牌。穿著防護服帶著雙層手套很難操作,大家集思廣益、反復試驗,最終找到了解決辦法——將每個號碼提前插入一個小塑料條,即使帶著手套也可以輕易接下背膜,手持塑料條再粘貼號碼不會出現手套被粘住的情況。大家把所有號碼牌提前分類,插上了塑料條,還貼心的為工作人員拍攝了講解視頻,工作人員反饋說80個號碼牌粘貼只用了1個小時,速度大大提升。
從第一個航班保障起,航站樓管理部就把梳理經停分流國際航班保障的關鍵節點,作為重點工作跟進。他們制定工作崗位清單,工作檢查單,建立起航站樓運行控制中心(TOC)。對保障期間工作耗時、關鍵節點分析完善,通過可視化的保障模型,可以清楚了解每個崗位員工工作的細節和保障時間,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下一步,我們將深入研究,把這個模型運用到正常航班保障和航站樓管理中,對航站樓保障工作實現全流程監控和管理。”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航站樓管理部全體工作人員的積極樂觀態度和敬業奉獻精神。
56歲的薛惠平和小伙子們一起搬運座椅,沒有因為年紀大了要求特殊待遇。尚玉杰患有頸椎病,卻常常埋頭布線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常常工作結束脖子就已經無法動彈。
1號航站樓緊張施工的日子里,航站樓管理部的工作人員總是第一批進入最后一批離開,每天工作到凌晨是家常便飯。“我們每天中午都會打兩份飯,放在冰箱里一份,由于下午經常顧不上吃飯,晚上如果餓了就拿出來熱熱,當做夜宵吃。”薛惠平說。
安輝手機里存著一張照片,在連夜布置完模擬客艙后,大家坐在“頭等艙”區域和自己的“勞動成果”來了一個大合影,對著鏡頭綻放出笑顏,“看,我們坐上‘國際航班的頭等艙’了”。
“每一天,大家都感動著我。時間短、任務重,我雖倍感壓力,但是看到在航站樓里認真工作,顧不上休息的大家,所有的壓力都化成了動力。過程雖然辛苦,但是這段難忘的經歷將會長時間鼓舞和激勵著我們,我們更加有信心迎接未來的挑戰”安輝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首都機場集團:一體推進疫情防控和安全運行工作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