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制度創新 構建高質量空港樞紐

圖: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就《助力交通強國 構建高質量空港樞紐》主題在民航趨勢論壇上進行了分享。
在由航聯傳播旗下民航資源網主辦的“2018民航趨勢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就《助力交通強國 構建高質量空港樞紐》主題進行了分享。
張國華指出,現代經濟體系對交通強國建設提出要求,十九大報告將產業轉型升級與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放在一起提出,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高質量空港體系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標志。一方面大型航空樞紐引領經濟發展,一個城市如果要在全球化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型綜合航空樞紐是其必備的入場券。另一方面,臨空經濟區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大型航空樞紐的臨空經濟區已經成為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國際娛樂業的集聚中心,臨空經濟區將發展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承載區。
那么,構建高質量空港體系需要做什么呢?張國華認為,要把握空鐵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發展趨勢,創新空鐵一體化樞紐布局模式,創新臨空經濟區規劃布局模式。
空鐵聯運是中國最具潛力的客運組織方式,不同于歐美的“樞紐機場+支線機場”模式,“樞紐機場+高鐵”將成為中國遠距離交通的主導模式。高鐵與機場的銜接效率將成為影響樞紐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目前,全國旅客吞吐量排名前20的民航機場,19個已經或正在實現與高鐵的一體化布局,空鐵聯運正逐步從理念轉變為現實。成都新機場、北京新機場、青島新機場等新建大型空港樞紐都將高鐵車站引入航站樓。
張國華認為,空鐵一體化樞紐布局模式大致有三種:
虹橋模式。高鐵與機場航站樓平行布局,相互間以水平步道銜接。此模式高鐵站與航站樓切割清晰,相互影響小,管理方便。但航站樓規模受限,與高鐵銜接距離長,效率低。適用于大型高鐵站與大型機場組合。
北京新機場模式。高鐵與機場航站樓重疊布局,相互間以豎向電梯銜接。這種模式高鐵站與航站樓銜接緊密,運行高效,航站樓規模不受限。但是,高鐵站規模小、車次少功能受損,建設、運營、管理復雜,投資大。適用于大型機場與小高鐵站組合。
香港的西九龍模式。高鐵站與航站樓相距較遠,在高鐵站設置遠距航站樓,利用快速軌道專線銜接機場與高鐵站。這種模式高鐵站與航站樓互不影響,高鐵站地區可以高強度開發。但是,銜接距離遠、不確定影響因素多、運營管理復雜。適用于不具備引入高鐵條件的既有大型機場與高鐵站改造。
關于創新臨空經濟區規劃布局模式,張國華認為可分為高密度模式和空鐵分離模式。
高密度模式。在臨空經濟區采用高密度、低高度、小街區的發展模式。以商務辦公、金融商貿等功能為主,高端制造業不在核心區范圍內布局。適用于空鐵一體化的大型機場臨空商務區。優點:兼顧高鐵站機場對周邊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即滿足機場凈空要求又保證開發強度。缺點:缺少標志性建筑與大面積開敞空間,地區形象與天際線不容易塑造。
空鐵分離模式。在機場一端采用低強度發展模式,以綜合保稅、高端制造、倉儲物流、配套服務等功能為主。在高鐵站一端以商務辦公、金融商貿等功能為主。適用于高鐵站與機場分離,以專用軌道連接的空鐵組合型樞紐地區。優點:高鐵新城的發展和臨空經濟區的發展互不影響,且可以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綜合發展區。缺點:取決于空港與高鐵站的距離,一般不宜超過10公里,過遠則難以形成一體化組合樞紐,空鐵組合型開發區也無從談起。
那么,怎樣才能構建好高質量的空港樞紐體系呢?
張國華認為,無論是高鐵還是機場,臨空經濟區和區域發展都面臨著四大制度障礙——土地制度、城市規劃制度、投融資機制、政企合作的商業模式。構建好高質量的空港樞紐體系首先要實現制度創新。同時要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開發機構。政府參與統一規劃和有政府背景的主導開發商參與協調開發,能夠保證土地的最佳利用,實現區域統一性,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商業利益的平衡。政府主導利益共享的制度框架設計是高質量空港體系建設的關鍵。只有政府、企業、公眾、智庫等四方攜起手來才能把建立起高質量的空港體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趙青:北京新機場規劃設計之路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