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中國或將提前成為全球最大航空市場
近期,外媒“熱搜”中國民航。其一,自9月3日起,北京國際客運航班恢復直航。這不僅是對首都經濟發展的極大貢獻,更標志著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其二,9月4日,中國舉辦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民航局副局長崔曉峰在服貿會的航空領域專業論壇上表示,8月底,中國民航每日航班量已經超過1.3萬班次,恢復到疫情前的九成。這份漂亮的成績單再次得到外媒的關注,輿論普遍認為,作為經濟活力的一個風向標,中國民航率先觸底反彈,是提振全球民航復蘇的“希望之光”。
9月3日,恢復直飛北京的第一架國際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牢牢扭住擴大國內航空市場需求這個戰略基點,通過擴內需彌補外需萎縮,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民航強勢回歸正軌,讓國際民航看到了希望。
中國或將提前成為全球最大航空市場
近年來,全球各方的聲音都認為,中國終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國際航協(IATA)的預測是,這一年最快在2023年左右到來。但新冠肺炎疫情對航空市場的影響及中國民航的率先觸底反彈,可能推動這一時間點提前到來。
來看一組民航局公開的數據:5月,中國民航單日飛行班次回升破萬,恢復至疫情前六成;6月,中國民航單日運輸旅客量回升破百萬,恢復至疫情前六成;7月,中國民航航班量恢復至疫情前約八成,旅客量恢復近七成;8月底,中國民航每日航班量恢復到疫情前九成。
9月11日,武漢天河機場當日國內客運航班計劃505架次,達到去年國內航線同期水平,是自4月8日武漢天河機場恢復國內客運航班以來最高紀錄。
再來看空中客車公司近日發布的新聞簡報:在全球已交付使用的10404架空客飛機中,近2/3在最近的5天內至少執飛過一趟航班,屬于中國民航機隊的空客飛機同期飛行頻次明顯高于世界其他國家。其中,中國共擁有1895架空客飛機,空客發文前5天內,有過飛行記錄的飛機為1756架,占比近93%。
得益于中國內地民航航班量的快速恢復,亞洲整體地區運力的恢復也在全球各地區中拔得頭籌。根據OAG數據,8月亞洲地區的運力水平已從今年4月最低谷的-53.9%,恢復至去年同期的68%左右。
相比之下,歐美等地民航市場,則是愁云慘淡。1月,平均每天有24900架商務客機從美國機場起飛;但到7月,美國日均航班數量僅為13700架次。自疫情發生以來,從美國中部的偏遠州到澳大利亞荒漠,數萬架民航客機停在各地的機場上。英國《郵報》最新報道透露,美國正在研究將更多飛機長期停放在國外的計劃,因為航空旅行的恢復所需時間比預期的要長。
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中國民航經受住疫情“壓力測試”,率先觸底反彈,為各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民航安全發展樹立了典范。實際上,在今年5月,中國航企運營的客運航班數首次超過美國。雖然對中國民航來說,這個“第一”的榮譽略顯苦澀,甚至是暫時的,但在疫情持續的當下,這個“暫時”或許可能還會出現,因為雙方的差距的確縮小了。更值得注意的是,撐起這個“第一”的,95%以上靠的是中國國內航空市場——中國戰疫成績有目共睹。
中國民航助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恢復
在恢復航班的同時,如何解決營收的嚴峻考驗,是航司亟須考慮的問題。事實證明,在十多家外航申請破產或進入自愿托管程序的情況下,中國絕大多數的航企不僅活下來了,更積極有序地推動了復工復產,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恢復穩定提供了強大助力。
東航“隨心飛”產品再出新,目標在年底實現國內航班正增長。
在疫情發生之初,基于2001年“9·11”事件和2003年SARS疫情后民航業“V”形反彈的經驗,多數主要航空公司都較為樂觀等待夏季復蘇,但持續性的疫情讓人們對航企的生存提出了擔憂。面對民航業恢復期所面臨的航班班次較多、上座率較少的情況,東航打頭,各航空公司紛紛推出了各類“隨心飛”產品,以低價格吸引旅客,帶動國內航旅消費市場大循環。在選座、航食等環節,航空公司進一步個性化細分營銷,不斷推出滿足不同旅客需求的產品,拉動了航空消費性產業轉型升級,更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航大眾化戰略。后疫情時代,能夠坐得起飛機、選擇飛機出行的旅客將會越來越多。
在疫情中,航空貨運一度逆勢增長。自2月起,中國民航刮起了全球“客改貨”風潮,填補疫情期間亟須的貨運運力缺口。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每周運營貨運航班1068班,是疫情發生前的2.6倍,為各國攜手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凸顯了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樞紐地位。
成都再次啟航“一帶一路”復工國際包機,168名央企建設者乘坐國航包機飛赴斯里蘭卡。
不過,亮眼的成績背后也暴露了我國航空貨運的問題和不足。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提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結合我國航空貨運的短板,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航空運輸產業鏈、供應鏈的號角必將吹響。
中國民航防疫經驗值得借鑒
今年初,疫情洶涌襲來,民航業被一下子“打懵”了。在沒有更好的應對措施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選擇關閉機場、停飛國際航班,以此阻斷病毒的國際傳播。但是經過大半年與疫情的斗爭,大家發現新冠病毒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被消滅的,“閉關鎖國”只能是短期的應急之舉。長期來看,國際交往不可能斷絕,各國需要一種常態化的防疫機制,在防止疫情通過國際航班擴散的同時,保證必要的國際往來不斷線。
近段時間,以北京國際客運航班恢復直航為重要標志,中國傳遞著逐步復蘇國際航班的信號。自疫情發生近9個月以來,中國民航的一系列大大小小防疫舉措切實發揮了作用,為國際航班的回暖創造了必要條件。
從大的方面來說,實施航班獎勵和熔斷措施,入境后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旅客人數連續3周為零的航班,可每周增加1班,最多達到每周2班;而入境后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旅客人數多的航班,將暫停該公司該航線運行。這一舉措有獎有懲,而且針對所有國內外航空公司,促使各國航司做好登機前的核酸檢測,以及飛行中的客艙防疫。
從更細節的方面來說,中國民航已發布5版《運輸航空公司和運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根據對新冠肺炎傳播特性的研究,不斷升級并細化機場、客艙中的防疫措施,指導運輸航空公司、運輸機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目前,中國民航已向40多個國家民航主管部門分享了在政策扶持、運行安全、疫情防控協調機制、公共衛生、技術指南文件、疫情風險評估、快捷通道、檢測和隔離等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向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提交《在突發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下的航空業應對措施及改進》、對國際民航組織疫情期間全球航空旅行指南提出修訂和完善建議,得到高度認可。可以說,在全球航空業復蘇中,中國民航的防疫經驗值得借鑒。
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和交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更讓人明白自由往來的重要。中國民航率先觸底反彈,不僅向全世界釋放了繼續對外開放、高質量開放的信號,更提振了全球民航的抗疫信心,為全球民航更大范圍復蘇注入“強心劑”。相信隨著新冠疫苗的研發上市,疫情將得到逐步控制,國際航空市場回暖的步伐將越邁越大,人們終有一日能“說走就走”,隨心飛去世界任何一地旅行。(張豐蘩)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致敬!17個集體和11名個人代表民航業接受國家表彰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