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集團:以科技創新推進全球“四型機場”標桿建設
“聚焦‘四型機場’,以技術創新推動‘四型機場’標桿建設;打通‘一個鏈條’,以‘用’為主帶動產學研,打通深度融合的創新鏈條;創新技術體系,創新產品產業,創新生態建設,創新制度機制。”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總經理劉雪松在2020年集團年中工作會上明晰了集團公司“4-1-4”技術創新工作思路。
隨著民航業的快速發展,為更好地適應發展形勢,首都機場集團于2017年正式把創新能力列入戰略目標。從制度創新到科技創新,由點到面,創新覆蓋安全、運行、服務等機場全鏈條,穩步系統推進。
“著力構建集團公司研發中心、成員單位廣泛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型企業三級創新體系;打造信息數據中心,提升數據管理水平,實現產業數字化,成立研發平臺公司,專注研發科技產品,實現數字產業化;搭建交流會展平臺,吸引內外部企業參與‘四型機場’創新,搭建科創產業園平臺,引入外部市場主體圍繞機場創新。”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郟建青表示。以科技創新為關鍵,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從頂層設計到制度保障、資源配置、人才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為科技創新奠定基礎并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進一步加大集團科技創新力度,為助推集團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客貨智能齊抓 夯實安全基礎
安全是民航業的生命線。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客流量大、關注度高,如何讓客貨運輸更安全、更便捷,始終是集團公司科技創新的重點和關鍵所在。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很方便、很快捷。”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旅客稱贊智能安檢設備的便捷。經過實地測算,單條安檢通道平均每小時最多可通過260人,較傳統安檢通道多出100人,旅客通行效率明顯提高。“大興國際機場使用的智能安檢系統,充分發揮了科技智能識別優勢。在檢查旅客隨身攜帶的常規行李物品時,安檢員通過智能安檢系統完成安全識別和處置,有效消除了可疑行李與安全行李混雜在一起的安全隱患。”首都機場安保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理念提出到研發再到測試歷時數年,智能安檢系統充分應用了人工智能、自動物流、物聯網、信息集成等多種高新技術。智能安檢系統有效提升空防安全裕度,用科技創新滿足旅客需求,讓旅客享受科技創新帶來的便捷體驗。目前,大興國際機場共投入使用了58套智能安檢設備。這些設備將在首都機場集團旗下的機場乃至國內機場逐步推廣使用。
隨著客流量的增長,航空貨運量也在持續增加,“重客輕貨”的觀念正在行業內逐步扭轉。疫情防控期間,航空貨運更是一枝獨秀。
“為提高安檢信息化與智能化水平,貨運智能統一安檢系統采取航空貨物數字化、安檢判圖集中化、安檢放行電子化等一系列新舉措,實現數據的一次錄入和重復利用。”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貨運辦總經理韓偉說。該系統成為大興機場貨運區一大科技創新亮點,是智能化技術在航空貨運領域的首次運用,系國內首創。后續,首都機場貨運區安檢系統和管控模式將得到完善,進一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首都機場集團科技創新在客貨空防安全方面持續發力。干線機場加快部署“旅客智能安檢系統”“旅客高效安檢通道”等自動化設備,提高旅客安檢效率;河北機場集團加快研發“基于智能旅客安檢系統平臺的旅檢X光機多場異地集中判圖系統”,提高支線機場安檢水平;首都機場安保公司對旅客智能安檢系統進一步優化,集成毫米波門信息等。
5小時縮至3分鐘提高運行效率
一個日客流近30萬人次、日航班達1700架次的大型國際樞紐機場,航班高密度起降,機坪車輛高頻次運行,旅客轉乘高效接駁,需要高精度的數學算法作為系統支撐。如何讓一個年客流量上千萬乃至億人次的機場運行順暢、效率更高,國內外大型機場都有賴于A-CDM(空地協同決策系統)這一空域運行資源與地面運行資源統籌協調的集成系統。
早在2010年,首都機場就創新開發了A-CDM系統,至今實現3次迭代升級。“首都機場的這套系統涉及航班運行的51個節點,3886個用戶端,而且每周都會接到新的用戶申請。”在首都機場運行控制中心,相關技術人員說。隨著科技創新的持續推進,該系統功能越來越完善,覆蓋單位越來越廣泛。與國外相關系統比較,首都機場A-CDM系統其中一個創新點在于設計的運行節點更多。圍繞用戶訴求進行持續創新,搜集的信息更全面,提供的決策信息更精準。
生產智能資源管理系統作為首都機場集團公司重要的科技創新亮點,被納入民航局新產品推廣名錄,也是支撐首都機場高效運行的另一個重要信息系統。其機位、登機口功能日前完成上線運行。
“生產智能資源管理系統運用針對首都機場實際情況而專門設計的元啟發式人工智能分配算法,全面融合147條分配規則,在當前每日700余架次航班的情況下,完成機位、登機口資源的自動分配僅用1分鐘。按照疫情前航班量計算,每日1700余架次航班,操作時間可由5個多小時縮短為不到3分鐘,旅客廊橋使用率提升3%~5%。”首都機場信息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2010年,智能生產運行系統在呼和浩特機場首創。該系統至今歷經4個版本的升級迭代,實現了系統的持續更新換代,并形成了適用于超大、大、中、小型機場的各類型產品。
“搭建了資源調配監控、數據互聯共享、標準規章執行、輔助管理決策四大平臺,實現了航班生產保障過程的智能化,并具備安全風險智能化監控、運行數據科學化分析等多種功能,為提高運行資源使用效率、增強安全防控水平提供了信息化平臺支撐,促進了航班正常性的有效提升,增強旅客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內蒙古機場集團參與并見證該項目持續創新歷程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創新圍繞客貨服務從點滴做起,提高運行效率,推進機器人、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登機橋自動對接儀工程樣機”和“智慧冷鏈項目”建設在成員單位穩步推進。
細節制勝 改善服務體驗
“看一眼屏幕,就顯示驗證成功了,也不需要拿出身份證,真智能啊!”王女士作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One ID”全流程刷臉通關服務的“體驗官”,體驗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刷臉通關”的服務。在北京大興國際場出行的旅客,處處能感受到科技創新魅力帶來的美好出行體驗。打開手機隨時能看到行李運輸軌跡;下了飛機,馬上就能鎖定行李的位置。行李就像旅客在網上購買的一件快遞,每個移動的節點清晰有序,也使每一位旅客心里更踏實。如今,旅客可以隨時通過大興機場App、微信小程序等,實時查詢自己行李的狀態。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我國率先使用中國制造行李系統的大型樞紐機場之一,采用了國際最先進的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行李追蹤技術。相較于傳統光學的掃描識別,RFID通過行李條內嵌芯片識別行李身份信息,不受行李條碼位置、質量、光線等條件影響,提高了5%的識別率,可達到99.5%以上。
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科技創新緊緊圍繞旅客出行改善服務體驗,貫穿機場客貨運行的全鏈條,科技創新覆蓋旅客出行全流程。首都機場開展空港綜合交通智能服務技術研究,江西機場集團建設智慧航顯系統、哈爾濱機場打造“一臉通關”、內蒙古機場集團在所轄機場全面推廣機場旅客服務平臺、首都機場旅業公司研究推出“一站式”旅客出行服務平臺......
據了解,首都機場集團公司2019年科技項目立項達114個,全集團共取得專利34項,軟件著作權達44項,其中發明專利為5項。據了解,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累計使用民航局“新技術指南”中的新技術達78項,累計使用“集團公司新產品推廣示范目錄”產品達50項。
“加強和鼓勵科學技術人才發展,創新培養形式、健全培養制度、深化培養成果,加快培育補充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人才。”首都機場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宋勝利強調。明晰新思路,聚焦關鍵點,首都機場集團公司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全力以赴打造世界一流大型國際樞紐機場的“四型機場”標桿,努力打造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機場管理集團,助力民航高質量發展。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國航:冬奧主題彩繪飛機“冬奧冰雪號”首航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