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等12個機場推廣實施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實驗運行
12月31日北京時間零時,國際民航組織新一輪的航空情報資料生效日,我國民航空管開始在北京首都、北京大興、上海虹橋、上海浦東、杭州蕭山、南京祿口、鄭州新鄭、武漢天河、成都雙流、重慶江北、昆明長水和西安咸陽12個機場推廣實施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實驗運行。
此次大范圍的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實驗運行,涉及我國最繁忙的千萬級以上的機場。按照中國民航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方法和間隔標準(以下簡稱“RECAT-CN),民航局空管局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科學的標準規范,與航空公司、機場間嚴密的協同配合,繼首次在廣、深兩地持續一年的實驗運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后,持續開展的第二次大范圍應用推廣。此次實驗運行不僅在安全的基礎上實現容量和效率的綜合提升,也進一步地推進了我國民航空域資源的高效利用。
2019年12月5日,民航局空管局開始在廣州、深圳機場兩地試點推動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管制實驗運行,這是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技術方案在我國的首次實踐。截至目前,實驗運行整體有序平穩,實施對象的數量達到預期標準,在兩場參與運行的航空器占比50%左右,實驗運行前后的尾流間隔平均縮減率約20%。空管管制員掌握了RECAT-CN機型分類方法和間隔標準;參與實驗運行的南航、海航、深航、美國聯邦快遞、聯合包裹速遞服務公司等航空公司的航空器駕駛員也基本熟知實驗運行的相關標準和要求。
航空器尾流間隔與航空安全息息相關,是機場容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現行航空器尾流間隔標準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相對保守的尾流間隔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繁忙機場的容量提升。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管制實驗運行,正是通過對不同機型重新進行精細化分類,進一步縮短航空器之間的安全間距,讓空域容納更多航班。中國民航研究團隊在充分研究歐美基于機型重新分類的尾流間隔標準可行性與安全性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運行經驗及國內民航運行特點,擬定了我國自己的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標準,并投入管制實驗運行。以重型飛機空客A330和重型飛機波音787為例,前后機之間的尾流間隔從7.4公里縮減為5.6公里,優化縮短間隔1.8公里,優化幅度達24.3%。
本次實驗運行初期,按計劃選取熟悉本場運行的航空公司,北京兩場選取國航、南航參與運行;上海兩場選取國航、南航、吉祥航空;杭州蕭山、南京祿口、鄭州新鄭、武漢天河四機場分別選取國航、東航、順豐,東航、深航、吉祥航,南航、西部航,以及南航參與;在成都雙流、重慶江北、昆明長水三機場運行的所有航空器均參與實驗;西安咸陽機場的實驗運行僅限于起飛階段的所有航空器。據測算,民航運行在跑道容量和運行效率方面都將得到提升,在高峰時段跑道容量預期提升2%。此項技術的試點應用到擴大推廣范圍,不僅可填補國內該領域技術空白,實現我國民航空管運行標準從“伴隨”到“引領”的關鍵性突破,更是成為提升民航運行效率和空管服務質量的重要抓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2021年春運共40天:1月28日開始,3月8日結束
- 下一篇:返回列表